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梅州八贤

梅州八贤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50 | 移动端:梅州八贤

篇一:梅州十大景点

梅州十大景点

1、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粤东第一家AAAA-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1月投资开发的,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对外营业。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围龙大酒店建筑工艺精湛,2005年荣获建设部授予的“鲁班奖”。景区以茶文化为主题,处处是群山环抱,百花繁盛,茶田叠嶂,四季如春的自然景观。雁南飞神石是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飞、茶中情”六个大字,“雁南飞”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寓意客家人对“北雁南飞”的根本认同:“茶中情”表达了雁南飞经茶文化为内涵,与茶结缘,与茶会友,与茶传情。目前,雁南飞已种植白叶单丛为主的标准化茶田2600亩,建起了现代化的茶叶工厂。

雁南飞大道两边种植有小叶榕树和凤凰木,树下种上各种季节性的鲜花并摆放大小溪石作园林景观,山崖上种植的是勒杜鹃、炮仗花等花卉进行立体绿化,右边种植的生态龙眼园、荔枝园以及改造种植的马占相思速生林;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树、种草和种花,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两边美丽的园林景观,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围龙大酒店是根据客家围龙屋的反围龙结构建造,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楼高6层,从大堂进入直接到第4层,上下各3层,共有标准房、套房和单间138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特别设置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尽情观赏度假村的美景,这是酒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酒店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在每个客房和过道上都装裱了客家名人诗画和名人格言。首层为美容美发、桑拿健身等娱乐设施。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温馨宜人的服务,幽雅的环境,让您领略到客家独特的款待之道所蕴含的正宗与传统,品尝特作精致的佳馔美肴和甘滑香浓的雁南飞茗茶,让您在青山绿水之间,

心情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茶文化和客家文化。

交通信息 雁南飞距梅州45公里,交通方便,它紧邻灵光寺和-故居,建议同时游览这三个景点。

住宿信息 景区内有酒店可以入住,园内还有16幢大小不同的别墅,按幢出租,旅客可以尽情在茶园里享受。

2、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该度假村占地1万多亩,预计总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其总体规划主题突出绿色旅游和生态保健,结合绿色生态环境和道家“天、地、人三和合”的养生理论,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概念兴建“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四大功能景区,各景区配套系列度假及娱乐设施,将是梅州乃到粤东旅游度假功能较为齐全的度假胜地。

目前旅游度假村已开发兴建了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三大景区。各景区已建立的旅游设施主要有:酒店、山庄别墅、茶艺馆、滑草场、旅游池、童趣园、娱乐城、绿岛广场、紫烟瀑布、梅池、银湖庵、网球、羽毛球场、台球馆、玫瑰园、马车驿站、几十处亭台榭阁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还将兴建跑马场、儿童乐园、森林公园、狩猎场等设施。

3、五指石为粤东著名的丹霞地貌旅游胜地,坐落于平远县城以北

57公里的差干镇,五座石峰拔地而起,形如伸展的五指直刺云天,气势雄伟。山中景点很多,有剑门石、石林寺、聪明泉、混元塔、一线天、仙人床、殿子石、青云路、石室书屋遗址、睡佛洞、文殊台、驯麓径、跑马场等等,千峰竞秀,岩崖峻峭,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交 通 可通过广梅汕铁路、梅州机场、梅坎铁路和在建的梅揭高速公路,由梅州转道平远县到达五指石。平远县城至景区有8辆中巴往返,每1小时互发一辆。

4、汤湖热矿泥山庄

汤湖热矿泥是国内外罕见的无污染优质医疗保健泥源,可用于介质浸泡(泥浆浴)、包裹(局泥)、埋数(全泥)躯体进行治疗保健。就中国而言,除了辽宁鞍山汤岗子有此资源外, 五华县华城镇转水乡汤湖便是第二处。这在全球也是不常见的。 五华县华城镇转水乡的汤湖温泉依山傍水,水质无污染,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游客可坐火车到华城,从华城火车站坐五六分钟的车便可见到醒目的西湖温泉大酒店。该酒店是一座11层楼高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按三星级标准建造的酒店,酒店的温泉水便是从15公里外的汤湖温泉引来的,酒店内设有汤湖(汤岗子)保健中心,还有专车直达汤湖,只需要二三十分钟车程。交通

从梅州市区出发,则有两条路线:一是沿梅县南口经兴宁至华城、转水再至山庄,全程70余公里;二是经梅县长沙至五华水口、转水再至山庄,全程80多公里。 门票|开放时间 泥浴50元/人,温泉50元/人。

5、何子渊故居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故居位于广东省兴宁市。是渊公举全家之力于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横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圆地方、天地人一体同春高超设计理念的展现,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门匾额光裕庐三个字为梅州著名书画家、林凤眠老师梁伯聪的真迹;上堂对联“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为孙中山拟联,于佑任手书;中堂“泰运转中华遍处欢天喜地,山居添岁月一堂暖日和风”及大门两旁“光照前列,裕启后人”“石马当前高龙榕狮同拱护,雷山枕后蛟潭岐水共回环”等堂联为渊公亲拟;前堂屏封嵌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铭文;大门右侧刻有一段兴梅百姓耳熟能详、口传心授的美丽

传奇“石马传说”;中厅横梁悬卦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渊公赠匾“五代同堂”。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渊公故居公告为不可移动文物,兴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特色古民居”保护文物。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广东省政协大会提案将何子渊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渊公故里颁布为第一批“广东名镇名村”。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兴宁人氏。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他先后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6、张弼士故居

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张弼士故居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距大埔县城17公里。是集民俗与自然、观赏与游玩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的故居——光禄第、云禄第。“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也是一座美伦美奂的典型中国园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纪)的中国革丽建筑。整栋建筑雕梁画栋,不论寝室、书房、正厅、厚重木门、庭院或花园,一概气派非凡。屋内也珍藏许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挂毯、刺绣及古董。对街五栋蓝屋,原为和主宅相连的佣人住所。梯田菜地、河流沙滩、翠竹绿树、老牛牧童构成一派田园风光。

张弼士曾任新加坡总领事,官至光禄大夫(一品大臣),曾受过光绪皇帝、慈接太后、孙中山、袁世凯、张学良、美国威尔逊总统的接见。张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爱国侨领,为客家八贤之一。他艰苦创业、实业兴邦的民族精神和“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

篇二:丰顺人文地理常识考点

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名列“梅州八贤”榜。其故居原名都转第,是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采用二进二横屋布局。丁日昌78岁的玄侄孙说,丁日昌故居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改造,部分甚至对外出售,今天的丁日昌故居一带,大部分已被现代建筑占据,古貌早已面目全非。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梅州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客家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 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工书法,所存多为手札,皆自然高雅。

丁日昌与蓝田书院

近日,笔者在丰顺县汤南镇走街串巷,寻访了典雅古朴的蓝田书院。打开紧闭的大门,一个古朴、大气的宅院映入我们的眼帘。蓝田书院平面为院落式布局,均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书院正厅为文庙,左为德政祠,右为崇善堂,厢房厅左右各4间。为硬山顶,厅房内外檐采用方身石柱,檐缀垂莲。大门壁面光滑照人,各类装饰精雕细琢,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雕梁画栋,龙脊飞檐,工艺十分精巧。当地人称为“孔子府”,也有人叫“钟秀学校”。据了解,蓝田书院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邑绅丁日昌倡建。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亦字禹生,号持静,1823年7月8日(清道光三年六月一日)生于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中国近代政治家、革新家、洋务运动先驱、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8岁时,随三兄丁达夫在本县太平寺读书。少年丁日昌刻苦攻读才智过人,有“神童”之誉;20岁中秀才,次年补廪生。时惠潮嘉道台李璋煜闻丁日昌之才,召见他纵谈时政,为李璋煜赏识招入官署任职。丁日昌在家乡时,先后募款扩建金山、韩山、榕江等书院,在丰顺倡建蓝田、鹏湖书院。这么多年过去了,蓝田书院至今还保存完好。据1943年民国版 《丰顺县志》记载:蓝田书院在汤坑南门内,原为丁日昌和各乡绅耆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倡建的德政祠和旌善祠以及左右横厅厢房。同治九年(1870),潮州总兵方耀拨款5000两白银交蓝田绅士置产生息,延聘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以设教其中,遂称为蓝田书院。招收生员、童生肄业,由县甄别录取。额定生员正课3员,副课5名,童生正课4名,副课8名。外课生、童俱无定额。书院发给山长修金、膳金和舆费,三项每年共银160两,发给生、童膏伙费,正课每月每名均给钱800文,副课给500文,外课俱无膏伙费。生、童学习成绩优秀者发给奖学金,每课第一至第五名分别奖给1000 文、800文、600文、400文和200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办蓝田 小学堂;民国 2 年(1913),更名钟秀高等小学校。蓝田书院大门门楼上的石匾落款为:上都九十图立(历史上汤坑、汤南、埔寨等地属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辖地,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石匾落款也证明了书院属地方公共性质。在民主革命时期,丰顺县一批地下工作者,在此接受了党的培养、教育,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解放后,蓝田书院为文化部门活动的场所。1983年由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资料清楚地说明了书院是由丁日昌等邑绅倡建(并未说是丁日昌所建);还有官府拨款给蓝田书院作经费的记载以及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均由官府额定等记述。丁日昌一生对知识和人才特别重视。1877年,他任台湾主考时,亲自录取爱国志士丘逢甲为

台童子试第一名,并授予“东宁才子”印章。丁日昌一生重视教育,于1865年在上海创设龙门书院,并多次向曾国藩、李鸿章乃至向清廷进奏,1870年得到总理衙门的批准,成立了“留学生事务所”。1872年我国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30名,以后逐年派出,造就了詹天佑、严复等一批人才。

丰顺朱子文化楼:客家新“茶馆”

茶馆,是人们交流与感受心得的好地方。在丰顺县黄金镇产溪河畔竹林边,新开办了一间客家 “茶馆”—— 丰顺朱子文化楼。最近,笔者光顾了这间“茶馆”,美美感受了一番。朱子文化楼在推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中适时登场据了解,丰顺朱子文化楼由广东省紫琳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和社会贤达捐建, 建成于2012年1月,2013年元月举行落成庆典。建楼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世称朱子)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并为群众开展联谊活动提供场所。朱子文化楼高三层,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大楼顶上 “丰顺朱子文化楼”七个鎏金大字格外耀眼。一进大门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大厅,大厅正面墙上是朱熹圣人的巨幅画像,四周墙上挂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条幅。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朱熹手迹“诚信”两个大字,格外醒目,感觉它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在教育着我们如何做人,又似一把标尺,衡量着人们的心灵。厅右面墙上,挂着一幅长达16米的竹帘字卷,上面写着朱熹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敬业者,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真谓字 字珠玑。据悉,卷中之字,是由国家一级书法家张家振先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纂写完成的。厅的左边是图书室和阅览室。书架上摆放着朱熹作品《仪礼经传通解 》、《易学启蒙》、《太极图说解》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朱熹诗集》、《朱熹墨宝》、《朱熹学术思想研究》等一批书籍资料。三楼同样弥漫着浓浓的朱熹书香味儿。走上楼顶,阳光明媚,眺望前方,竹海茫茫。往下看,一泓清澈的池水,温情地拥抱着文化楼以及杜鹃花的倒影,一群鸭和几只鹅游弋水中,简直就是一幅活的画,完美地印合了文化楼门联:“紫气东来众志成城兴广厦;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耀朱门”。现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都很重视朱子文化建设,成立了朱子学术思想研究会。丰顺朱子文化楼作为一间新开办的文化茶馆,将学习、借鉴外地 (如福建武夷山、江西婺源等)的好做法,让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作用。在推进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中,文化“茶馆”作为一个新角色适时登场,无疑使黄金这个本来就极具诱惑力的古镇添加正能量。朱熹青年时代与丰顺的一段缘置身于这座崭新的文化殿堂,人的思绪很自然地被带进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朱熹这位儒学大师,身披长衣,手捧书卷,在梅州这块客家土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景———据史料记载,朱熹青年时期先后在梅州丰顺、福建(今台湾)金门等地建立书院并亲临讲学。他19岁那年(即公元1148年),与同榜进士郑国翰(揭阳人,辞官归里)联手在汤坑飞泉岭(又称“揭岭飞泉”,今丰顺汤西镇南礤村)修建蓝田书院,招生授徒,共同讲学,宣扬理学,名震四方。揭岭飞泉因有“壁立万仞,周数十里,有泉飞空而下为瀑布”而得名,因朱熹题词和赋诗而闻名。当年,其题词“落汉鸣泉”摩崖石刻遗迹,历经风雨,至今尚依稀可辨,其赋诗“云梯石礤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淡薄,数声鸣犬野人家。”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所传诵。朱熹的一生,可以说是学术研究与著书立说的一生。他的著作有 《西铭解》、《周易本义 》、《四书集注 》、《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楚辞集注后语、辩证》等等。他留下的遗产是人本主义不死的颂歌,和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理学文化之路。他的学说、思想、理论随着时间的推

移,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和历史的特殊价值。朱熹文化与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一脉相通,朱熹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毛泽东和当代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朱子作过高度评价,对其思想精髓大加赞赏与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朱熹名言教育党员干部,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上,围绕党校学员的学习,他又一次引用了朱熹名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2012年11月20日,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在全市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说:“要吸收《朱子家训》精华,编写《客家家训》”。“丰顺朱子文化楼”这间客家新茶馆,着实是个好去处。朋友,希望你有空也来坐坐,你的心灵将会受到一次洗涤。哪怕就两三个小时,你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朱子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承

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1]

李坚真,1907年1月11日出生(清光绪三十二年腊月),出生才8个月,便因生活所迫,以8吊铜钱的身价(1个月1吊钱),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养父叫朱耀恒,也是贫农,家住丰顺县清溪村蕉头窝,以种田、 1949年3月25日李坚真与毛泽东 砍柴、烧炭和帮人扎木排为生。他有3个儿子(长子:朱日犬、二儿子:朱日宰、满子:朱日晓),李坚真是他大儿子朱日犬的童养媳。

月之食,除少数官僚和豪绅以大米为主食外,绝大多数人常年以番薯、本薯等杂粮为主食,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不少人被迫离乡背井到南洋去做苦力谋生。 按照广东客家人的 李坚真故居——蕉头窝 习俗,在李坚真过门的那天,朱家的一位堂叔婆,带了8吊铜钱,一条绣有龙风的大红布背带(广东人用来背小孩的),一只大公鸡(俗称带路鸡)、一小扎红头绳,打一把红色油纸伞,来到李坚真家迎亲。李坚真的父亲事先请人把李坚真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条上。朱家的叔婆来到李坚真家后,李坚真父亲便把这红纸条贴在大红伞上,陪送一只母鸡(俗称栖鸡),请李坚真的婢娘背着李坚真送到朱家。到了朱家,一位堂叔拉着新郎,用扇子在伞上叩三下,然后揭下纸条放在新郎身上,收起伞,解下背带,婢娘抱李坚真这个襁褓中的新娘和8岁的新郎拜堂。拜了堂后李坚真就算是朱家的人了,李坚真的名字就写在朱家的祖宗牌上。那时,李坚真还没有名字,养父便给李坚真取名;李见珍。从此,李坚真

便开始了童养媳的生活。 蕉头窝是深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村前村后都是山,在山谷两旁的坡上,有些小块小块的梯田,是宗族所有的公尝田。全村只有五,六户人家,都是佃农,佃耕这些梯田。梯田无水利灌溉,土质贫瘠,产量很低,每年打下的稻谷,除交租外,就只够过年过节时吃餐大米干饭,平时老人小孩煮点米汤喝,主要的食 李坚真纪念馆 粮是山坡上种的蕃薯。穿的是自己织的土布。农闲时村里的妇女就上山砍柴,挑到集上去卖,换些油盐和针线等生活必需品。 李坚真的养父母心地善良,把李坚真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李坚真五六岁时,开始懂事,养母煮饭时,就能帮着烧火,带弟弟,还帮着打猪菜等。10岁那年,养父帮人家扎木排挣了点钱,要送小儿子到邻村去读私垫,那个小儿子和李坚真同岁,但李坚真的个子长得比他高,又懂事些,李坚真的养父就要李坚真带小弟去读书,并偷偷给教书先生多缴了点学费,让李坚真在私塾旁听。那时,在丰顺县山村,女孩子是极少读书的。就这样,李坚真上午在私塾旁听,下午回家做家务,到了十四五岁时,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

篇三:客家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

客家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 罗香林(1906~1978),客家学大师。字元一,号乙堂。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1924年夏毕业于本县兴民中学,到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1926年夏从上海政治大学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兼修社会人类学。1930年夏,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升母校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1936年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讲授史学,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

个人简介

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梅州八贤之一。

生平

- 1906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县宁新镇。

- 1924年,毕业于兴民中学。

- 1926-1930年,获清华大学文学士学位。

- 1931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

- 1932年,获哈佛燕京社奖助金。

- 1932年,任国立中山大学 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 1941年,发起“中国史学会”。常与中山大学黄现璠教授一道探讨民族研究的问题。

- 1936年,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教授。 - 1940年,编撰“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

- 1934年,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同年九月兼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 1945年,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頿。

- 1947年-1949年,任广州国民大学特约教授。

- 1949年,在香港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和香港大学任教。

- 1956年-1968年,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 1969年,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学院院长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 出版著作

- 《客家研究导论》

- 《客家源流考》

- 《国父家世源流考》

- 《香港前代史》

- 《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

- 《民族生存论》

- 《中国族谱研究》

- 《客家史料汇篇》

学术成就

罗香林历任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广州国民大学、广州文化学院等校教授,并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在新亚书院、香港大学等校任教,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罗香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执教之余勤于著述,毕生著书42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凡所著述,恪守科学态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深为史学界所推崇。

罗香林在史学方面具有两大建树:

一、开拓了客家研究的先河

20世纪30年代,黄某等学者编著的广东乡土历史、地理教科书及某些报刊、志书对客家进行侮蔑,妄称客家“非汉种”,并将客字加上“犭”旁,引发了多次关于客家族属大论争。罗香林积极参与论争,并据其多年对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科学地证明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有力地批驳了将客家诬为“语言啁啾不甚开化”、“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等种种论调,捍卫了客家人的社会地位。

50年代初,罗香林推出了客家研究的又一力作《客家源流考》,从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说起,对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考证,是客家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为客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撷录 《客家源流考》中关于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的记载:

(一)江西省:江西一省,计有纯客住县:寻邬 安远 定南 龙南 虔南 信丰 南康 大庾 崇义 上犹;其非纯客住县,已知的则有: 赣县 兴国 云都 会昌 宁都 石城 瑞金 广昌 永丰 万安 遂川 吉安 万载 萍乡 修水 吉水 泰和

(二)福建省:福建一省,纯客住县,仅:宁化 长汀 清流 连城 明溪上杭 武平 永定;其非纯客住县则有:建宁 泰宁 将乐 沙县 南平 平和 诏安 崇安

(三)广东省:广东的纯客住县,计有:梅县 兴宁 五华 平远 蕉岭 大埔 连平 和平 龙川 紫金 仁化 赤溪 始兴 英德 翁源

至其非纯客住县则有:南雄 曲江乐昌 乳源 连县 连山 阳山 惠阳 海丰 陆丰 博罗 增城 龙门 深圳宝安 东莞 广州 花县 清远 佛冈 开平 中山 番禺从化 揭阳 饶平 信宜 潮安 河源 丰顺 鹤山 封川 徐闻 阳春 三水 防城 合浦 临高 陵水 钦县 广宁 惠来 儋县 定安 崖县 化县 澄迈 万宁 潮阳 新丰 罗定 台山

(四)广西省:广西一省,没有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桂平 贵县 苍梧 平南 博白 郁林 北流 藤县 贺县 武宣 象县 横县 武鸣 陆川 宜山 柳州 融县 昭平 平乐 永淳 钟山 荔浦 三江 罗成 柳城 来宾 阳朔 蒙山 兴业 隆山 迁江 东兰 南丹 信都 修仁 凤山 那马 榴江 崇善 宜北 绥渌 中波 宁明 明江 河池

(五)湖南省:湖南一省,亦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汝城 郴县 浏阳 平江 宜章

(六)四川省:四川一省,亦没有纯客住县,惟非纯客住县则较湖南为多,计有:涪陵 巴县 荣昌 隆昌 泸县 内江 资中 新都 广汉 成都 华阳 新繁 灌县

(七)西康省:客家迁到西康的,仅有非纯客住县的会理县一县。

(八)贵州省:客家迁到贵州的,也仅有非纯客住县的榕江县一县。

(九)台湾省:台湾无纯客住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彰化 新竹 高雄 屏东 苗栗

二、奠定了中国族谱学的地位

60年代,罗香林撰写成《中国族谱研究》一书,揭示了中国族谱的撰述对象,阐明了中国民族的迁移,社会演进,文物盛衰,遗传优生,及其与中国历史之关系,中国族谱今后发展方向等,开辟了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之后的又一史学新学科领域,成为中国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罗香林主要著述有:《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乙堂文存》、《傅秉常与近代中国》、《唐代文化史》、《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唐元二代之景教》、《客家史料汇篇》、《客家源流考》、《客家研究导论》、《幼山府君年谱·一卷》、《明清实录中之西藏史料》、《历史之认识》、《梁诚的出使美国》、《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百越源流与文化》、《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蒲寿庚研究》、《陈兰甫与广东学风》、《颜师古年谱》、《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国父之大学时代》、《国父家世源流考》、《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国父与欧美之友好》、《民俗学论丛》等。

附录一:

罗香林《客家民系的形成》

何谓“客家”?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由于唐宋间有“给客制度”,有“客户”之籍,与当地的土著相对而言。《辞海》在“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发表不少学术论文,对“客家”称谓的界定有不同的看法,计有下列几种:

(1)“客家”一词,作为民系的称谓,在内涵上有其规定性,是由其区别于其他民系的特征所决定的,并不是与当地原来居住的土著相对称谓。如果“客家”的称谓是与当地原来土著相对称的说法能够成立,那么,历史上流落他乡的流民,在定居之后,都可以称为“客家”,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2)历史上的“给客制度”的所谓客户,实际上是汉魏以来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土地兼并下,不堪战乱和压迫而流离失所的农民,称为“流民”或“流人”、“佃客”等,唐朝时更在户籍上有“主户”与“客户”名目。“客户”实际上专指佃客、佃户。主户、客户以是否占有土地为区别标准,

主户失去土地即为“客户”,客户能有土地,也成为“主户”。可见“客家”称谓不可能是来自“给客制度”的“客户”一词。

(3)如果“给客制度”的“客户”指中原迁来的民族,那么同是由中原迁来的汉人,定居闽南漳泉一带则称为“河洛人”,其方言为“河洛话”;定居闽东的通称为“福佬人”,其方言为“福佬话”;定居广州一带(包括大部珠江三角洲)的称为“广府人”,其方言是“粤语”。他们并不称为“客家人”。

(4)认为衣冠南渡的汉族是编户齐民,乃是主户,土著不属编户,免纳贡赋,应是客户,所以“给客制度”的客户不是指南迁的汉人。

(5)认为在唐宋以前迁来的汉人是主户,唐宋时迁来的是客户。 总之,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们认为,客家人的界定应根据科学的尺度,既不能完全从源流来确定,也不能抛弃历史事实来臆断或推理。尽管源流说在一定意义上能解释中原民族南迁形成客家人这一史实,但还说明不了汉民族多民系的复杂演变成客家人这一史实,但还说明不了汉民族多民系的复杂演变问题,尤其南迁后的演变结果。“??界定客家人,应该全面地、本质地对客家人进行科学概括,即应从民族概念的内涵共性和构成民众的特性即个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科学概括,特别是对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作出科学概括,给予准确的定义??那么,什么叫做客家人呢?我认为可概括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性人,就叫客家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民系作为汉民族共同体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在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其所具有的本民族的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外,又有着自身的诸多特征,从而与本民族的各历史、文化特征既同又异、同中有异,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统一,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存的关系。""南迁的中原汉族、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中和在自己民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挑战,自然不同于中原地区。一方面,客观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对自身原有的心理素质要作些适当调整;另一方面,迁徙过程中心然发生的与客居地土著、他族的相互影响、融合乃至争斗,也会以这样或多或少那样的方式,改变着他们原先的心理因素。这样,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融合以及迁居地经济生活等诸多作用的相互影响下,南迁的中原汉族在心理素质方面,自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改变和重新整合。一旦这种调整、改变和重新整合得以完成,客家民系也就最终形成了。”


梅州八贤》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72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