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三民主义的核心

三民主义的核心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9 | 移动端:三民主义的核心

篇一: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A.联俄B.联共C.扶助工农D.反帝反封建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三民主义参考资料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和国民国民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有人认为,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洋务派、维新派的救国方案碰壁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百日维新”,很快失败。

(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完全半殖民地化。

(3)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迅速发展,如民族资本的总额迅速增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商办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其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推行奖励实业等“新政”(1901——1905年);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出现“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商战”等思想;资产阶级发起收回利权运动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民主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如翻译西著《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等,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反清武装起义不断,如1895年广州起义等。

2、时间:1905年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民报?发刊词》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政治上,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国体)

反满兴汉,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汉人政权,台湾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满革命,解决国内满汉矛盾,只反满洲贵族,不是反所有满人。孙中山:“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即排满人政权。

解决谁统治问题,国体之属也。

(2)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体)

反帝制兴共和,进行政治革命,是三民主义之核心。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解决谁如何统治问题,政体之属也。汉人统治亦不能建立帝制、王朝,应天下为公,建立共和国。 经济上: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最有特色部分)

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资本主义土地制度,进行社会革命。

1924年的《三民主义》演讲稿中,孙中山对民生概念作了定义性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平均地权含义:

孙中山先生解释——“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仍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即地价由地主向政府自报,政府保留按此地价或收税或收购的权力。多报,则收其税;少报则买其地。地主一般会报折中的市场价。

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实施办法:“规定地价”、“照价征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四大纲要。

这实际上是意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原报的低价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购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再租给农民。

对地主的土地,不是无偿没收,而是低价收购。所以,“平均地权”实际上是将私有土地变成国有土地的方式。简言之,实为:土地国有农用。

背景:

鉴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因私有制导致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导致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断。为了防止社会主义革命重起,故提出民生主义,实行土地国有。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私有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农民起义不断。

实行土地国有,化社会主义革命于萌芽,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不要出现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先后进行,孙中山希望此两种革命在中国一次性完成(二合一),此中山思想之理论创新。中山先生在有些场合也称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大同主义”。

1932 年10月章士钊为陈独秀辩护曰:“总理有云:‘三民主义即是社会主义,亦即共产主义。’为何总理宣传共产,奉为国父,而独秀宣传共产主义即为危害民国乎?若宣传共产即属有罪,本律师不得不曰龙头大有人在也。”

性质:

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依据:政权已属资产阶级。今欧洲有些国家的土地亦属国有,不能目之为社会主义也),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之土地国有农用大体相同,具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后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是没收地主土地,农民所有,农民使用。1953~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是国家所有,农民使用。

平均地权的纲领,在大陆,革命党人、国民党未实行,1949年后到台湾才逐步推行。

近代解决土地的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平均地权;中共——土地革命。

4、特点:

(1)来源的多元性: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办事处发表演说,即《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其中就提出:“兄弟所底三民主义,是集合古今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

1927年陈炯明所着的《中国统一刍议》提到:“三民主义及其发表之政纲,类皆东抄西袭,绝少独立之思想,一贯之理论,而于国情亦未适合。”

三民主义来源包含了多种思想要素。包括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及对西方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社会的考察。

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如受到美国总统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

林肯“民有、民治、民享”出自《葛底斯堡演说》。《葛底斯堡演说》(英文:Gettysburg Address)是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政治性演说。在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四个半月,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演说,哀悼在长达5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林肯的演讲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

1919年,孙中山在《文言本三民主义》中译:“林肯氏曰:“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有如此之政府,而民者始真为一国之主也。”1921年6月,孙文演说《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时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没有适当的译文,兄弟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林肯所主张的这民有、民治和民享主义,就是兄弟所主张底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兄弟回想从前在海外底时候,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叫三民主义,尝来问我的。兄弟当时苦无适当底译语回答他,只好援引林肯底主义告诉他,外人然后才了解我底主义。由此更可知兄弟底三民主义,不但是有来历的,而且专为迎合现代底潮流。”

英文原文是(大抵如此,可能有些出入):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will never die).

Government:政府。never :从未;永不;决不。Die:死亡。

孙中山就译成:(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会消失)。

此句不易译出。胡适的挚友赵元任1916年试译此文,深感力不从心。于4月18日给胡适去信,讨论了林肯这段话如何翻译,还说梁启超曾认这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适译为:“此吾国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府”,又拟译为:“此主于民,生于民,而又为民之政府”。他反复斟酌认为第二种译法,虽浅显易懂,但不合文法。第一种译法很合文法,用的是反身动词,但又觉得没能传达出原话的那种神韵,仍引以为憾。从时间上看,胡适是1910年到美国留学的,赵元任不久也留学美国,此信写于1916年,他们没有接触过孙中山本人,故而也不知道孙中山所译的林肯的“三民主义”。或许,胡适很可能会为孙中山的译法称好叫绝。

②西方社会主义思想

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赞誉,对社会主义长期向往。在孙看来,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孙中山多次讲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③传统儒家大同思想

如儒家的大同思想,大同社会是中国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同社会特点之一就是全民公有,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孙中山的共和制(民权主义)受到天下为公的影响。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财物公有,如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④受到西方社会现实、中国传统做法的启发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看到欧美各国的发展弊端而提出,如出现巴黎公社革命等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中国古代井田制、均田制等。

综上:

古: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如天下为公)、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做法等。

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等。

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如天下为公)、井田制与均田制的做法等。

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等。

(2)内容的发展性:

①民生主义的发展:

1905年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

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江支部的欢迎会上说:“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

②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

此观点学界有争论。

中国国民党方面始终坚决否认曾有“新三民主义”这个概念存在过,在现今可以查阅到的国民党方面保存的所有文件里也找不到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记载。而只有在共产党方面保存的历史文件里能找到这个新主义的踪迹。现在金门岛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根据中国共产党的记载,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史界和学界将“三大政策”确立为“新三民主义”,其权威根据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的一段论述。毛泽东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这

篇宣言,区别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那么,这种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呢?毛回答说:“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83页,686页)

但是,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无论从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值得讨论的。见应克复《“新三民主义”是一种讹传》(《炎黄春秋》2011年第12期)。

(3)内容的局限性:

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变相承认了有辱国家主权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②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5、意义:

(1)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实践:

(1)推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2)推动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的制定,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两大转折:秦朝进入帝制时代,辛亥革命进入共和时代。

(3)推动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一系列斗争

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

1、背景:

(1)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致力于兴办实业等民生建设(页79图文)

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江支部的欢迎会上说:“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

(2)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

必须寻找新的办法、出路。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后而成功先,俄国革命一般认为开始于1905年,而辛亥革命开始于1895年广州起义,孙中山甚至认为在1885年,因其1925年国事遗嘱曰: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故对列宁及其领导的革命深感敬佩,认为俄国必有独到经验与见解。

(4)共产国际和中共伸出援助之手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建议有三: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共合作。

(5)孙中山1924年改组国民党

对外联俄、联共;对内:党务革新。

2、时间: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3、内容:

(1)新民族主义,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新民权主义,①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②“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受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3)新民生主义,继续强调“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新增“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1902年,他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初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即“夫不稼者,不得有尺寸耕土,故贡彻不设,不劳收受而田自均。”他明确地用“耕者有其田”这一概念是在1924年的广州高等师范讲解三民主义的演讲中。他说:“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参见周志强《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05期 )一文。

一种在学术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认为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中没有解决农民上地问题——“耕者有其田”内容,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

教材取第一种观点,认为“耕者有其田”是新的土地方针。卢孔德认为“平均地权”主张土地改良,“耕者有其田”提倡土地革命,见《“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土地革命纲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一文。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样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国民革命。是限制私人资本于一定范围以内的方针,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求。

“节制资本”,简言之,大企业由国家经营,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或者国有经济为主,私人资本适当发展。抓大放小,解决工人利益。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似。

综上,新三民主义至少增加了“反帝”内容。民族主义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民权主义中“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受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中“节制资本”含有反对外国企业操纵国民之生计。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此二概念皆中共单方面提出的概念,国民党始终否认。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三大政策是政策。纲领是上位概念,政策是下位概念。

纲领:政府、政党、社团根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任务而规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泛指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政策: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4、意义:

(1)成为推动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指导思想)

基础:1922年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共同之处:反帝反封。而第一次国共合作又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方式进行的。

(2)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

篇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模拟题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解析】A 本题考查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教材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材料正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本题选A项。

2.(2011·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12月考试)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解析】C 考查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了解。《时务报》、《国闻报》、《民报》分别为维新派、革命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刊物,选择C项。《民报》创办于20世纪、《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君主立宪思想,对封建思想未彻底批判,排除ABD三项。

3.(2011·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从公民概念阐释看,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近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就是“公民”取代了“臣民”,“民主”取代了“君主”。C项因果颠倒。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11·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见右图)。其主要目的是( )

A.提倡民主自由

C.倡导个人崇拜 B.宣传排满革命 D

.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B 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报》

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为《民报》

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表明了排满思想。

5.(2011·山东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D.确立了“联俄”政策 C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解析】B 本题考察孙中山思想。注意题干时间“1918年”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体现了世界的影响作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他接受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思想,这两项都不符合孙中山的主要思想。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是孙中山选择联俄政策的标志。

6、(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B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资产阶级土地所有,故③说法不正确。

7.(2011·辽宁铁岭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解析】A 此题考查的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并不清楚。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8.(2011·辽宁铁岭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南京国民政府将植树节从清明改为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

改革开放后,共和国也以此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

主要体现的是( )

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体现了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经济思想故应该是指民生主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9.(2011·河南郑州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

A.北魏实行“均田制” B.明朝的“鱼鳞图册”

C.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解析】A 项北魏均田制,即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规定分配给人们,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B项“鱼鳞图册”是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明朱元璋时期,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项太平天国运动中,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这一主张并没有涉及抑制兼并,本题选D项。

10.(2011·沈阳市级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③提出“新三民主义” ④确定“三大政策” 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相关史实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导的辛亥革命故应该排除⑤;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7月,而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3月12日已经去世不可能领导北伐战争故应排除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1.(2011·揭阳梅州高三二联)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

的信息“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和所学史实应该是指孙中山晚年的转变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对外联俄、对内跟中共合作,共同完成中国近代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重任,故此题应该选择C。

12.(2011·徐州综合测试)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盂

【解析】B 根据材料,大意是章太炎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国家被满洲人统治二百多年,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后,满洲人吓得逃往热河省,曾国藩虽是汉人但效忠于满洲人做了汉奸。据此本题中章太炎对于洪秀全和曾国藩两人的历史评价,主要着眼于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13.(2011·江苏省九校联考)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解析】C 根据材料,西方报纸所指的“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是指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中“守旧党”应指封建顽固势力;“中立党”指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14.(2011· 南通高三期中考)美国19世纪末知名社会活动及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 )

A.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B.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解读并获取相关有效信息。试题以亨利?乔治系统地提出土地国有和实行单一税的主张为


三民主义的核心》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69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