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赤壁杜牧改写

赤壁杜牧改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8 | 移动端:赤壁杜牧改写

篇一:赏析杜牧的赤壁里的任意一句诗句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赏析

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5.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6.“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7.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8、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9、《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10、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

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篇二:赤壁 赏析

《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七绝诗咏史诗 折戟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

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2007湖北省恩施

(一)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4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答案:(一)古诗欣赏(4分)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

2007乐山市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

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2007湖北省恩施

(一)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选自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人教版八年级[下])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一)古诗欣赏(4分)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i>

赤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杜牧的《赤壁》中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的诗句是:前朝。

2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篇三:诗歌赏析训练 赤壁 诗歌赏析训练 赤壁

赏析《赤壁》,解答下列题目。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折戟沉沙铁未销:.

3、诗中小中见大,评论东吴命运(借咏叹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的句子是:。

4、 朝诗人 借《赤壁》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5、杜牧的《赤壁》诗中所咏的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诗中关注的也不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传统的咏史诗的特点是: 。

6、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歌,“东风”指的是。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典或主旨句)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8、诗中作者是有感于而写的,借下笔的。

9、诗中作者借“, ”两句委婉告诫统

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发挥想像,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

10、这首诗按体裁划分属于 ;押韵的字有 。

11、“戟”读音是 ,意思是 。

12、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由眼前景物而联想到的,所以是 。结尾两句是对周瑜的嘲讽,意思是 ,用的是语气。

13、这首诗作者借历史事件,抒发了 感慨,旨在表

明 。

14、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15、出自《赤壁》的成语是 ,其意思是。诗

中的“二乔”指代的是。该诗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是: ;其内在联系是:。

篇二:赤壁( 杜牧)阅读试题附答案

赤壁 ·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E、 时间不F、 长。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篇三: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当代学者沈祖棻认为这是杜牧自负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借史事抒其胸中积郁不平之气,也隐约暗含类同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看来最为合理的观点,不过应该说杜牧也有可能是表示军事战争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本文将只是试图寻找其它可能的合理解释。

这首诗很可能写于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有研究者以为,“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但是似乎很难看出这一点。

宇文所安《追忆》是这样解释这首诗的:

“建安十三年(208),北方军阀曹操引重兵挥师下江南,此时汉朝末代皇帝已经形同虚设,曹操自命为天子的“保护人”。到长江后,曹操准备了一支舰队用来攻打南方的吴国,吴国声称它既不属于汉王朝管辖,也不接受曹操的统治。当曹操的舰只停泊在赤壁时,吴国的水军指挥周瑜,也是吴王的连襟,领导了一次勇敢无畏的袭击。吴国的火船乘着久等而至的东风,直扑曹操的兵船,北方的军舰出于防卫的考虑用铁链拴在一起,结果全部被烧毁。

这场战争打破了曹操征服南方、重新统一中国的希望。不过,如果他征服了吴国,他肯定要把乔氏姐妹作为战利品带回北方,乔氏姐妹是当时最美的女子——一个是国王的妻子,另一个是周瑜的妻子。如果舰队没有被摧毁,如果乔氏姐妹被带到北方,那么,在曹操死后,她们俩就会像曹操的其他妻妾一样被终身监禁,老死在为她们死去的夫主修建的铜雀台里。

赤壁大战之后六百馀年,诗人杜牧(803-853)在一柄锈戟上发现了事情的这种并未发生的结果,这柄锈戟就是在赤壁找到的。他写了一首题为《赤壁》的诗……

同许多发现古物的诗歌一样,这里也涉及许多除去覆盖物、擦掉水垢和试着补上失去部分以恢复原貌的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的目的是要认出找到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这里,找到的东西最初显得颇有些神秘,它没有全部埋在沙里,可是露出的部分又不易察觉,不过还是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使得诗人拨去沙子,把它掏出来。掏出的残余物还能使人辨认出它原本是哪一类东西——“戟”——但是,要知道这件器物究竟是什么,光有这个类名还不够。最终,当他经过磨洗让物体显露出本形时,他没有发现事情是什么,只是发现了事情不是什么。这里包括有某种不能肯定的、臆测的和并不当真的成份在内。

在这首绝句的前两行里,作者为我们凝练地描绘了揭示物体原貌和认识它的场面,我们被这种场面吸引住了,每发现一样东西,人们通常忍不住要去揭示它、认识它,就像在这里一样。同杜牧一起,我们也认出了前朝的事(“认前朝”)。我们认出了这柄戟是一件旧物,是前朝的出品,接着我们又认出了它属于哪一个朝代,最后,将要达到我们的真正目的,通过这柄戟来认识这个朝代以及它的命运。一旦我们了解了它,一旦我们把围绕在它周围的、被遗忘的过去全都重新拼拢起来,这件蒙着泥沙锈迹的物品自身就将失去意义。

然而,就在我们刚要完成我们的认识时,我们的思维轨迹却像曹

操的战事一样,受到阻碍而力有不逮了。我们没能越过眼前的障碍而把握这种神秘的美;由于无目的地幻想着假如事情发生的话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向知识的推进偏离了方向。向前疾刺的戟被人挡开了;它落到沙里,埋藏了几个世纪,长满了锈,一面在幻想着,如果事情的结局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不是我们陷在沙里生锈,而是二乔陷在铜雀台的春闺中等待老之将至了。要是风伯长眼,不去帮周瑜放出那股东风,而是帮我们的忙,让东风留着,等二乔进了铜雀台,吹绿铜雀台周围的枝叶,那该有多好。偏离了目标的戟体现了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它“回想着”事情可能是怎么样,而且找到了答案,我们也幻想着它所幻想的东西。

这首诗的美,就在于进入后两句诗时思维运动出现的倾斜。当我们涉及古物时,举隅法是经常出现的,一个部分能使我们认识和了解不复存在的全部整体。但是,在这里,向前疾刺的戟偏离了它的方向,使得我们也随之偏离了举隅法,而采用起换喻来,在其中,原因和结果相隔遥远,中间隔着一层又一层的各种条件。要是春日的东风不是为周瑜提供方便,帮他把火船吹进曹操的舰队,那么,曹操就会打败吴国,把乔氏姐妹带回他的后宫。如果是这样,那么,曹操死后,同样是春日的东风就会吹绿铜雀台周围的草叶,铜雀台中幽禁着二乔,二乔春心荡漾,由于曹操死了,这种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出现在诗的末尾的这种无法满足的性欲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有关铜雀

台的诗歌中屡见不鲜),是幻想者在为曹操报赤壁之仇,因为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没有能够实现他的欲望,而这柄戟在其中似乎也有一份。除掉蒙在这件物品外的污垢,我们找到的是欲望,以及由欲望转变而来的,未曾实现的可能性。

杜牧的这首诗同这些“可能会是”的推测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这样的推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它们只出现在某种事关何去何从的时刻,出现在当事情可能会朝着这方面也可能会朝另一方面发展时,面临机遇、鲁莽的抉择和“尝试”的时刻。杜牧的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那一天起了东风这个偶然事件的话,历史可能会转向另一个不同的进程朝前发展。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偶然事件和一系列并非人为的机遇,对历史发展趋向来说,始终构成一个特殊的问题。凡是同具体事件打交道的历史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时刻存在,但是,历史学家宁愿把它们埋藏起来,只向人们提供一个其原因和结局都易于理解的进程。准确地说,“历史”——同世界的真实的运转方式相反——是一个由必然性驱动的机械运转过程,这个必然性犹如古代女神安奈克(Ananke),她有许多神性和许多化身:经验的必然性、道德的必然性、经济的必然性、神界的必然性。只要现实世界不断以纷繁复杂的生活来为必然性勾勒出新的脸面,那么,我们如何形容限定它,实际


赤壁杜牧改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67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