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5 | 移动端:20世纪50年代

篇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经验教训?

积极探索:

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

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②建国以来国内取得的成绩使领导人盲目乐观 ③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④人民的迫切愿望

⑤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 ② 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②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

? 经验:

? ? ? ? ? ?

勇于探索 ;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篇二: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意愿,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才使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义无反顾地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确当时中国也已经具备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主要是: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国际上苏联社会主义的榜样。社会主义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旧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巨大成就,这是举世瞩目的。

篇三: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90年代,200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已进行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规划版图不断扩展,规划内容不断完善,城市的理想更新更美。随着历次的修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性质由省会级中心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也朝着紧凑型、生态型等科学化方向发展。

1950年:第一次城市规划

1950年4月,市建设局编拟《长沙市规划原则草案提纲》,对城市进行全面规划布局:分城市用地为工业、商业、行政、文化、住宅风景和混合区六类功能区,确定各占城市用地的比例。

此次规划对城市性质和特点概括为:中南区第三大城市;湖南的政治、文化、水运中心,以农村为背景的商业都市;有色金属矿产和农产品集散地。

城市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长沙大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东西主干道五一路就始建于1952年。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根据规划初步形成了南、北郊工业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1949年的6.7平方公里扩大到12.88平方公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一次和第二次修编

1958年9月编制《长沙地区规划方案》。1960年,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对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充实修改,编制出《长沙市地区规划方案》和《长沙市母城规划总图》及说明书。

1960年的《长沙市地区规划方案》将城市性质定义为“长沙是毛主席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名城,又是省会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根据“压缩大城市,控制中等城市,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东南部工业区、高塘岭、坪塘等工业镇初步形成。城市居住区也开始成片开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改变了过去分散建设的状况。

到1978年末,长沙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3.04平方公里,长沙市“一江两岸”的城市空间布局初具雏形。1979年:第三次修编

1979年,长沙市全面系统地编制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80版总规),并于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该版规划是长沙市第一个以法定形式确定的总体规划。

规划设想:2000年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2平方公里以内。

城市性质: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光荣城市,是毛主席家乡——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轻纺、机械、电子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城市。

城市变化

1980年到1989年,新建解放东路、梓园路等干道,重点改建了一批主次干道,基本改变了以往每年雨季出现的“路难行”状况。兴建了一批住宅小区。

到1989年,长沙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53.04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已经远远超出了80版总规的预设规模。

1990年:第四次修编

1987年,市委、市政府着手组织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90版总规)修订,修编后的总规即《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城市性质:湖南省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变化

1990年以后,“一江两岸,西文东市”的格局初具雏形,形成了“一主体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及“江、山、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到2001年,长沙市的建成区面积达到118.82平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修编

长沙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增强,成为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领头雁,市委、市政府着手组织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03版总规)修编,于2003年经国务院审批通过。

规划设想:到2020年,长沙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规模310平方公里。用地布局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性质:湖南省省会城市,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变化

通过“三年大变样”、“大干新三年”,长沙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六桥三环”为主骨架的路网引领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背街小巷和棚户改造工程使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山、水、洲、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以凸现。

2009年:第六次修编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长沙已提前完成了03版总体规划中2010年的各项指标,在2020年的预期指标中,城市人口指标完成了90%以上,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完成了80%以上,城市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等,长沙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亟需站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

目前,长沙第六次总规修编工作已全面启动,预计到明年年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有望编制完成,一幅崭新的蓝图将引领长沙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20世纪50年代》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57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