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了解传统文化

了解传统文化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8 | 移动端:了解传统文化

篇一:如何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

如何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

一、认识传统文化教育课和语文课、思德(思政)课的区别与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的现代的传承,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味着我们的教学首先要“读经典”。通过诵读等有效方式,让学生了解、熟悉、理解、评价经典,对经典去糟粕取精华,从而达到继承的目的。而不是像有些老师所做的,只是借助经典中的有关章句,甚至是完全断章取义地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中华文化经典全是文言文,且进入课堂的大部分是先秦时期的古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文意疏通是必须要做的。有不少经典章句,因为现代人经常作为成语警句引用,对于师生来说,都不是艰涩难懂的,灵活运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就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经典对于现代生活、自身生活的启发和意义,用经典来巩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学典立德的教育目标。有些老师自己钻进了教材,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研读文本的过程重现在了课堂上,让学生跟着自己辨音、析词、解句子,上成了语文课,大大增加了教和学的负担。这是违背我们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的。

二、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明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明确了,上课就不会随便偏移到思德课或者语文课上去。

(1)知识与能力:了解经典(是一本怎样的书),掌握一到两种诵读的方法,背诵一定量的章节或句子,掌握若干个经典中现在常用的词语,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学习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分析传统文化等等。

(2)过程与方法:如何营造氛围、运用媒体、实施教法、组织课堂、理解教材等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达到明理导行的学习效果。这是大方向,具体到每一节课,就要写得更具体。例如,百花中学刘燕萍老师:“能结合历史和现实,对故事进行评价,明确继承?爱人以德?的现实意义”十五小梁宝珠《中庸》(节选):“引导学生做到?好学、力行、知耻?,获得?知、仁、勇?”;黄岗小学白健梅老师“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等等

三个维度的目标互相一致,教学就主题明确,思路清晰,不容易散乱。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1、一定要有整体的规划,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不能蜻蜓点水,断章取义,就算是“学习了”一部经典。课堂的时间有限,讲解要把握重点,其他内容,让学生多读。课堂上读不到的,就安排学生用早读晚读课前时间自己读。

2、高年级要结合经典的特点来教学。比如同样讲“义”,《论语》和《孟子》是有区别的,跟作者的思想性格有关,也跟特定的时代有关。不一定都跟学生讲,但是老师应该心中有数。《论语》的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孟子》的正气浩然,雄辩滔滔,个性和语言特点也很鲜明。《寿康宝鉴》中涉及男女之间的交往,有时代局限的案例较多,可以让学生自行辨析,课堂上则结合《礼记》的相关章节来学习,一方面加深理解儒家的“礼”“法”和“德”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高二学习《礼记》的课时压力。

3、教学方法。要有现代意识,新课程意识,素质教育意识。设计要大胆创新。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细节。有专家提出“专题教育”的方法,我觉得不太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比如在端州区的优质课评比中,有些老师在讲《孝经》的时候,围绕“感恩、孝道”,进行了古今中外的联系拓展,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可谓深矣,可是对于《孝经》的诵读和了解就少

了。中学组也有讲“诚信”的,到最后我们要问老师,讲的是哪一段的经典,老师说是网上搜索的《孟子》选段,都没弄清楚是哪一段原文,这个“经典”的水分就太多了。我们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诵读为主”,目的就是要继承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方针:“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身受益”。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而学习语言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潜移默化之功。所以真要做专题,就唯有做“诵读”专题了。有不少老师尝试运用吟诵来教学,这是值得尝试的,但是不是唯一的诵读方法。读、诵、吟、唱都不妨一试,原则是能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效果好。教学方法从来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习近平主席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指出了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将来在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希望我们可以统一认识,想方设法,及时地把涵义无穷、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经典灌注在孩子头脑和心灵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服务于素质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着眼于师生和学校的发展,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现代生活中,真正得到科学的弘扬。这是中国教师的一种使命。

篇二: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 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查报

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度”这一道题目当中, 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 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 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 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

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发现,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他们对传统文化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怀有一份敬意,但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经过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学校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授文言文和古诗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表示不喜欢。他们认为现代人说话极少用到古汉语,且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差甚远,不易学懂;而作诗填词,更是那些“文人”和“天才”才需要考虑的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将它作为必考的部分,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大学里,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其它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因为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把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放在英语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许多父母不重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孩子学好学校安排的功课,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书法、戏曲、古代文学典籍等在现代社会用处不大且耽误学习,所以不会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导致孩子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亦没有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3、过多外来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文化就是时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他们在心目中把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定义为过时文化,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外来文化。从饮食、服装、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极力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四)对策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学习课本中的唐诗宋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建议将儒家、道家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多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真正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2、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

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3、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四、感悟: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

篇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璀璨文化的继承者。现在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个性,讲求流行,一味地追求新颖,而这往往也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代人心中的淡化甚至是流失。一个国家的后备军,对别国的文化艳羡不已并且效仿践行,对本国的文化却置之不理甚至概念不清,这无疑是很可悲的。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泱泱中国,历史悠久,衍生出的文化亦是十分丰富多彩,这原本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的事情,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人大方地接纳着别国的文化,以此标榜自己的“与国际接轨”,乐此不疲。他们渐渐淡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只知道过节时有假可放,有乐可寻,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被他们抛在了九霄云外。这只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的种种表现中的一种,此时,探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通过对这项课题的调查,可以大概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这代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如果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可以针对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即时地采取措施。一个人,如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人生也注定不平凡,对国家来讲更是如此。文化对国家的繁荣兴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所能爆发的力量却是无穷的。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然,不会有如此多的国家热衷于“文化侵略”。总之,为了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希望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结果,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为课题,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为对象,于2013年11月20日至23日在本校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设置的问题包括五大类型:一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二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三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四是大学生对相关技能,如书写毛笔字,围棋等的拥有与否;五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等。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馈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占回收总数的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传统艺术的态度及了解程度

中国传统艺术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有书法、戏曲、剪纸、棋艺等。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中有92%的人曾尝试过书写毛笔字,收效甚微,只有4%的人能写得一手好字,还4%的人从未尝试过。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书法的掌握大部分处于浅层,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得还可以,而有几个人甚至对此没什么兴趣。

无独有偶,大学生对戏曲的了解程度同样不容乐观:

喜欢京剧的人仅占29%,听过京剧的人占76%。了解脸谱知识的占4%,62%的人了解一些,34%的人则完全不知道,脸谱知识比较繁杂,掌握起来有难度,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情有可原,但京剧的前身是昆曲,这么简单的问题,却也仅有12%的人知道,54%的人甚至完全没概念。显而易见,喜欢戏曲的大学生较少,了解戏曲的也并不多,而且大部分人没有了解戏曲的意图,并且很少接触到与戏曲有关的知识。

如果你百度一下“剪纸”这个关键词,会得到这样的解释——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试问,作为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有多少人接触过,又有多少人可以自信的说出“我会!”呢?答案已经有了,接触过的人占81%,会剪的人只有14%,而这14%中能尽得剪纸之妙的恐怕没有几个。

象棋、围棋都是起源于中国的。我国的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相互对立的两方,在棋盘上运筹帷幄,制约彼此,举手间便可扭转局势,多么有

魅力的益智活动啊,喜欢并经常玩的人却只占11%。

(二)对传统节日的态度及了解度

对于传统节日,大多数的人偶尔会与他人讨论,但大家关于传统节日的讨论多数是出于对假期的关心,并没有想过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意义。在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孰多孰少的问题上,将近一半的人是看情况而言的,4%更喜欢过西方节日,剩余43%的人觉得传统节日比较重要。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显然不是很深,忽略了传统节日本应该带来的归属感。

政治家阿道夫·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就要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我们应该有所警觉,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应有的关注,而不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宣传。

(三)对传统文化的常识的了解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有很多,比如文房四宝、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二十四节气和朝代的顺序,还有四大名著,以及稍微偏难一点的四大神兽、星宿的知识等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的人对四大发明竟然只是知道一点,而文房四宝有19%的人知道一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但竟然有12%的人不知道此为何物。朝代顺序更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体现,能将其流利说出的人仅有20%。这些问题的出现绝非偶然,这是长期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文化的精髓,然而只有16%的人全部看过,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对于四大神兽、星宿的知识,有将近一半的人全然不知。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汉文化在世界上受到广泛欢迎的今天,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有时还不如外国人,这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啊。

(四)是否会主动地去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有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观看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吗?” 选择“经常看”的人有14%,选择“没看过”的人有3%。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有多少节目是有关传统文化的。打开电视机,放映的大多数都是无聊电视剧,没营养的综艺节目还有另人反感的广告,传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似乎也不是很高。有些人或许想看都找不到。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等播出,播出时间是周末黄金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本电视节目形态设计研发者的关正文说:“为孩子们举办汉字听写竞赛活动的想法产生于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我们的汉字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

个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很值得一看,但通过调查,只有12%的人对此十分关注,还有7%的人根本不知道举办过。

另外,喜欢去中国文化博物馆参观的人也很少。去文化博物馆参观是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又一途径,对此项活动感兴趣的人显然不多。

四、 对策

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使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是完成这项任务的基础。让大学生了解并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现象,我们对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大学生的课程不是很多,课余时间很宽裕,而且一般不会占用课余时间去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应该增加有关课程,并计入期末成绩,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得到加深。课程设置不能太单调,太死板。要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来逐渐培养大家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大家能主动地学习、了解。对这一课程的考核也不宜采用传统的笔试,可以让大家现场表演自己喜欢、擅长的传统技艺,或让大家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PPT来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二)学校要多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我们可以以它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各项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起那些口头上的宣传要好得多。活动形式可以由大家投票决定,要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才能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活动也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增加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校广播站每天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校广播站每天都有不少的广播时间,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穿插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也可以播放一些中国风歌曲。这样,大家会有很多的时间、机会听到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不仅节省了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占用的课余时间,而且,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效果更好,也不似书本枯燥、乏味。

(四)多设计有关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也可以是平面的张贴物

电视台要多做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可以是趣味问答类的,也可以是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让感兴趣的人有相关节目可看。电视上插播的广告可以多使用相关的公益广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相关媒体人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广告设计大赛。平面张贴物方面,不仅是学校的板报、海报,公车,地铁站,购物街,社区,都要有相关张贴物的一席之地,让人们随处都能看到。

(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博物馆

各地教育局可以和当地的中国文化博物馆签署相关的协定,有计划地


了解传统文化》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5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