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影响用英语怎么说

影响用英语怎么说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4 | 移动端:影响用英语怎么说

篇一: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浅谈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文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文化因素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学习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等,这些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不同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成功的翻译交际。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字:中英 翻译 文化因素 影响

一、翻译与文化

1、翻译与文化的定义

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翻译的诞生给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着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的差异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不同,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

灵性的翻译。所谓“文化元素”其实也包括了译者对原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的了解、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

二、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中国人受儒家“仁”、“和”等思想的影响,惯用综合思维的方式,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顺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在语言上重意合,讲求对称与和谐的完美性。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民族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语中的四字成语形式整齐,意境性强;英语中的审美则在于其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例如: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这句话译为汉语后便成了“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从此也可以看出,英语着重于对事物的客观描写而汉语则强调对事物的主观描绘。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英翻汉的过程中要注意个人情感的融入,而在汉翻英的过程中要注意客观朴实,这样才能使得译文分别符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2、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对翻译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带有各自历史文化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和习语;要译好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Cowboy在汉语中常译为“牛仔”,所以很多人把“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其实“cowboy”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不诚实,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也大大咧咧。”汉语中常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但许多英语读者就不知他为何人。不过英语中有类似的说法:“Talk of the devil,and he’s sure to appear.”

社会习俗也是如此,它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这就使得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对某些词汇的理解大相径庭的现象。最典型的要数中西方对“狗”(dog)这一词语的理解上。西方国家把看做是最忠诚的朋友,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因而在西方有关

狗的习语大都是褒义的。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而在汉语中,“狗”这一词条往往作为贬义词来用。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等等。总而言之,还是由于中西方习俗的差异。西方人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只把狗当做看门的工具或是食物来看待。近年来,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人对狗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3、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翻译时把 宗教差异因素考虑进去是很有必要的。中西方的宗教差异在于中国人信奉佛教,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这使得在汉语中涉及到宗教的词汇多与佛教有关。比如借花献佛、菩萨、佛祖、玉帝等。西方的宗教词汇中则多基督、洗礼、修女等词汇。由于不同宗教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在翻译含有宗教的句段时就要特别注意,以免引发错译、漏译,而使翻译失去了其文化交流的作用。

要真正处理好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不只是了解了中西方信教差异就行的,还需要对西方宗教的渊源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造成误解。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一句,如果想当然的把它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即使单看汉语翻译,也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知所云。事实上,这种译文是完全错误的。究其原因正是对英国宗教渊源的不了解。在英国旧教与新教的斗争中,教徒为了表示忠于新教,就拒绝吃鱼。因此,句中的“eat no fish”就转译为“忠诚”,进一步分析,“play the game”就转译为“守规矩”。整句话就可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矩”。

4、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因为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天然前提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最典型的要数中西方对“风”这一事物的看法。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春天不论是降水还是温度都很适中。尤其是当“东风”从海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因而中国人总认为“东风”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与此相反,在英国“西风”报告着春的来临,所以英国人总对“西风”有好感,“东风”在他们看来是凛冽刺骨的

寒风。诗人John Mansfield 有一首《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三、结语

总之,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译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翻译不仅是语言表面上的题目,更是文化层面上的题目。因为“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终极目的除了传递原信息外,更要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让目标文成功地表达源文的内涵,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因此归根到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达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因此要准确的翻译一个句子,一篇文章,达到严复所提出的三个翻译标准——“信”、“达”、“雅”,就必须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降低这些影响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放眼看世界,多去了解学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阅读有关中西方各地不同差异的书籍,从而对不同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以致进一步增加文化信息摄入的渠道,强化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升自身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质量。其次,还应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功能是强大的,不论是文章、图片还是视频,应有尽有。可以在网上看一些外国电影,增加对其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此外,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有机会亲自到英国、美国等这些说英语的国家看一看的话,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异国文化,还能提高英语水平,这对处理文化差异与翻译是大有裨益的。

篇二: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fluenc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Jiangsu Yangzhou,China)

Zhu Xuerong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e of teaching examples of the causes of learningdisabilities, English language, mainly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is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nativ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ulting in students learning genera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teaching. Emphasis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elp them to elimin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used

by a serie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grasp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nguage.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s,Learning Disabilities,Teaching Strategies,Cross-cultural education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朱学荣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专业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教学实例剖析了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成因,主要是缺少对英语国家的

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本族语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匮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

阅读理解、书写和交际障碍。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对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帮助他们扫除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学习障碍,切实提高大学生

学英语效率和对语言掌握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 学习障碍 教学对策 跨过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

统密不可分。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

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

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位英语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影响中国学生

学好英语的关键不是语法等英语知识,而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阻碍他们学好英语!的确,中

国人与西方人在文化上,即在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观念等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诸

多差异,这往往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导致误解与冲突。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

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

一、风俗与礼仪的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这在英语 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说英语的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 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二)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这样,由于的理解误差就会导致翻译的结果与原意大不相同同。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三)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

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 Mrs. White , Ms.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Mr. Tom , Ms. Catherine ,因为Tom 、Catherine 并非姓氏。Sir 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如:Sir Becon Reagan 里根爵士。Madam 和Miss 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但Lady 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

另外,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

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

(四)金钱等私人问题

“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若要表达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在做口译当中,除了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着丰富的口语习惯,我们不能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词汇。比如“:This evening,if you have time,we can go to the movie together.”“Well,I will play it by ear!”“play it by ear“用耳朵来弹奏”?不是!这里的play it by ear英文原意是:to decide sth.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and not before因而这里意思可理解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们一块去看电 影。“”到时候再说吧!”

(五)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二、人的喜好和概念转换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要运用适当的转译。比如对dog(狗)的看法,中西方就有所不同。西方人把狗看作朋友和伙伴,甚至家庭中的一员。于是英语中就出现了“You are a lucky dog.”这样的句子。在我国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比喻坏人坏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都含贬义,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

再如“红”这个字,在中西方引起的心理反应绝不相同。中国人认为红吉利。可英语中red一词的派生词意义大多不佳,如有“血腥的,暴力的”等意思。英国翻译家霍克斯(David Hawks)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就避开了这个字,而取另一个书名《石头记》,译作“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样的转译让使用双方都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翻译效果较好。

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差异是英语翻译中的最大障碍

“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都积累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更具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特色,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和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都不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比较现象。这就需要在英译汉中理解原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和法律等专门术语,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给释译带来的消极影响。

如,西方人吃的porridge是将燕麦片(oatmeal)放入牛奶或水中煮成的,而我们通常吃的“粥”或“稀饭”则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它谷物加水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

porridge的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另外,有许多词,如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在西方国家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却带有强烈的贬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所追求的个体权利意识源自于个人本位的法律观。这种由商业社会导致出来的人化精神,作为一种主体需求而具有生命力地存在着,体现着自由、公平、竞争、奋进的思想内涵,并极大地影响和震憾着东方传统法律文化意识的地位。

这种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个人。“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它所表达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然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其中文的词典意义往往被表述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作法,它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当然要受责、挨罚、入刑。

四、从句子、词组运用及语法来看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学习英语时,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句子或词组,即使对每个单词词义都了如指掌,也很难译出它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就是译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有的译文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比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许多译者把它译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或“他昨晚升天了”。人们往往运用汉语文化知识将in the seventhheaven同汉语中的“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必然导致以上十分荒谬的译文,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生活,一言一行无不受到该文化模式的制约,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词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诸如这样的语法差异很多的,如在中文里,没有动词单复数的变化,而在英语中则很强调。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再如在中文中,没有动词的事态变化,而英语中动词的形式,直接标志着事情的进展和时间,而不是时间状语的强调。如:在中文中,无论何人,何时吃了一块面包,都是“吃”,而英语里的will eat, eat, eats, is/are eating, ate,has/have eaten的差异,我想就不用解释了。这也是英语和汉语学习者都觉得很痛苦的地方。

五、从语言结构本身的差异谈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词汇

对照英汉两种语言,我们发现其词汇量各不相同。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也总有一部分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半空缺或全空缺。因此,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要适当运用解释或转译的方法进行补偿,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基督教文化的语言中没有准确的词汇。对于这类词,一种方法是用一组词汇或一句话来解释,译为“kindness,brotherhood,politeness,wisdom,faithfulness” in Confucism;另一种为“Ren,Yi,Li,Zhi,Xin”in Confucism,但仍需加脚注说明其具体意义。

(二)修辞格

对修辞格的翻译比较困难。英语和汉语修辞有共性。英语中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如明喻,隐喻,借喻,拟人,反语,夸张,层递,对比等,在汉语中也常用。但也互存个性,由于汉文 字的特征,一些修辞方法无法互相转换。例如,汉语里由语音,构词,语法,文字的特点而形成的一些积极性修辞格是难以或无法翻译为英文的。比如由语音特点形成的一些修辞格的翻译。如诗词中的对仗,是律诗格律的重要支柱。整齐对称而又抑扬和谐的文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语音的差别,许多优秀的中文佳句的音乐美是很难在英文中体现的, 只能作适当补偿。

如,在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译为:Men have sorrow and joy,they part or meet again;The moon may be bright or dim,she may wax and wane.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r days.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Though miles apart,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尽管译者作了许多努力,力求保持原文音乐性上的优美,如用“sorrow and joy”“,part or meet”,“bright and dim”,“wax and wane”与原文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对应,也 注意了“again”与“wane”“,days”与“displays”几个韵脚的押韵,但原文那朗朗上口整齐对称的文字在英译中却难以完美的体现出来。原文的意韵和美感还是多少的流失了。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障碍,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就应当从“文化”入手,经常阅读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刊资料,不仅要掌握西方国家不同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还要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要重点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虽然都是一个词,如果只从其自身而译,必然谬之千里!

[参考文献]

[1]River,W.and Temperley,A Practial Guide to the teach-

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7.

[3]汪榕培.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7.

[5]顾嘉祖,陆声.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晗)

篇三: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雷博文

说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常常用n作a来表示名词作形容词,当时也只是略觉方便,却不曾料想今日会谈谈和此事有关的发现。

就我而言,算起来看过的英语语法书不下5本,《各个击破》,《语法大全》,不在话下。但学了多年的语文,也未看过语文的语法书。上纠正病句的习题课,常常是用英语里面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以及各种语法规则来解释,反而略觉轻松。

上学期英语书本里出现no way一短语,中文译作“没门”,一看到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没想到竟能翻译得如此恰当。想着之前也在英语小说里面看过类似的词语和短语fresh hand,可译作大家熟悉的“新手”,high-end可译作高端。类似的词语不胜列举。私以为这些词语应该都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却非常普遍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多次和朋友谈道。

在网上看到一位仁兄纠结于“温暖”二字。大多数人应该潜意识里面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然而“温暖”和“warm”都不仅有暖和的意思,都还包含温馨,幸福之感,这种引申含义相同的巧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搜集了很多古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五色石、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对这些词进行检测。把这些古书全放在Microsoft Word里,在“查找”里搜索,发现 “温暖”在古时汉语里只有客观世界的“温暖”,而没有主观世界的“温暖”。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是“温暖的用法是在近代以来经西方文化传过来的。

其实究其影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

1.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白话文运动。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①领导白话文运动的领导人大多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西方著作也颇有研究。拿胡适来说,其早年赴美留学,留美期间,胡适不懈地从事汉英诗互译和英语诗写作,受英语诗白话思维的影响,逐渐产生远离传统文言诗词的倾向。这一实践活动,为胡适倡导汉语白话诗奠定了基础。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深受后世褒扬,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中都德写到韩麦尔先生听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样描述到Monsieur Hamel rose, pale as death, from his chair. Never had he seemed to me so tall。”Pale as death”被译作脸色惨白,”tall”被译为“高大”,可能“高大”一词当时还没有引申含义,而正是在结合英文原文的帮助理解下,文章无形中赋予了其形象伟岸的引申含义,沿用至今。这些在当代人看起来的不起眼,微不足道的译法,放到那个白话文还没有完全被接受的年代,却体现了译者的才思。也正是他们的才思,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我们当代人口头表达的方式。于是也才有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感染”——“infect”,“立场“——“standpoint”,“政治气候“——“political climate”。放到几十年前,你是难以想象气候可以指大的环境。

2.有学者认为“如果按照一些五四新文学家的叙述,五四新文学靠着个别作家振臂一呼,办了一点杂志,在短短几年内,既能够转变中国的语言,这恐怕可以说是世界语言史上的奇迹”。其实早在五四以前,一群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就开始将基督教的著作译为欧化的白

话。毕竟古代中国人具有儒家信仰,有碍于基督教的传教。而为了吸引文化水平低,无法阅读文言的人,传教士们尝试用白话翻译各种著作。西方传教士在翻译基督教赞美诗时,为了帮助信徒快速理解,有不少传教士就把它翻译成白话诗,现从19世纪70年代的出版物中举出若干例证(原文无标点,只有句逗):“有位朋友,别人难比,爱何等大,胜似兄弟,疼爱兄弟,爱何等大;世上朋友,有时离你,今日爱你,明日恨你,只有这位,总不误你,爱何等大!”②而这些欧化白话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追述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远远早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这些由西方人翻译的白话文更具西方特色,无论是去格律化还是思想内容,对白话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这种影响来自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无论是英文还是文言文,亦或是白话文,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在相互的传播中,各种语言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词汇的扩充,并且也有利于人们的表达。

英文对白话文的影响也不仅在词汇方面,还包括语法规则等。例如带有修饰语的长句就借鉴自英文。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被动句也不同于文言里面的被动,各种主动表示被动的用法也是层出不穷。英语老师在讲主动表被动的时候最爱举的例子就是“The pen writes well”,翻译过来则是这只笔很好写,这现代汉语的表示方式何尝不是主动表被动呢?

另外虽然英文影响着白话文,从而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表达习惯,汉语又何尝没有影响着英文呢?这种现象在中国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当代尤为突出。据统计,牛津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汉语外来语,在2010年底已突破了一千条。而“不折腾”、“人肉搜索”、“三俗”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均被牛津收录。据美国“新美国媒体”网站报道,在以往,英语中收录的汉语外来语多数是用来描述中国特有的食物、人物和文化产品的,如包子、孔夫子、孔明灯等等。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外国人逐渐开始关注中国发生的时事和文

化现象。牛津词典的编委会顺应了这一趋势,并对一些中国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词加以收录。③每年牛津词典都会扩充其词汇量,其中不乏各种汉语外来词汇。大家耳熟能详的”gongfu”因李小龙而在美国家喻户晓,类似的还有”lose one’s face”——“丢脸”,”running dogs”——“走狗”等。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影响范围的扩大,汉语也在影响着英文的表达与使用。

无论你是否承认“脑子一片空白”的说法来自英文“my mind goes blank”,无论你如何赞美汉语的博大精深,但文化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不可避免。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历史的选择。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发展,吸收、融合外来语言是丰富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必要条件。一个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除了包括自身语言演变的历史之外,还包括同其他民族语言交流的历史。 “语言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注:①摘自百度百科,②③均摘自网络


影响用英语怎么说》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56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