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天津静海温泉度假村

天津静海温泉度假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3 | 移动端:天津静海温泉度假村

篇一: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总体规划(2013-2020年)简介

项目名称: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总体规划(2013-2020年) 简介:

唐官屯镇位于我县南部,距静海新城28公里,辖区总用地面积113.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20公顷,乡镇工业用地332公顷。镇内下辖43个村,现状总人口4.7万人。 根据我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研究,唐官屯镇的规划定位是天津的西南门户,南运河畔的新市镇。到2015年,镇域规划总人口6万人,镇区建设用地面积430公顷,其中,规划居住用地171.74公顷,占镇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1.93%,公共设施用地面积47.04公顷,占镇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8.75%。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个镇区、四个中心村、两个基层村、一个物流园的发展体系。

篇二:天津静海历史

静海历史

建 置 沿 革古代

据史料记载 , 静海乃退海之地。 3000 多年前 , 尚属泽乡 , 后经自然变化 , 海河平原开始出现 , 这里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 等野 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 , 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 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 , 就定居于此。

《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 此地被称为“长芦 ”, 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0000余人,治所设于现静海县西钓台村西部。这一时期 , 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 , 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 海水溢西南出 , 浸数百里 , 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 , 东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晋隋以前 , 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渐退去 , 但仍为一片沼泽。唐乾宁三年(896), 设置 “乾宁军 ”。五代后晋元年 (936 ), 石敬塘割 16 州于契丹 , 乾宁军被割 ,改称 “宁州 ” 。后周显德六年 (959 ) , 柴世宗北伐 , 收复静海 , 仍称为乾宁军 , 属永安县 (今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 , 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 为界的基础。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982), 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 , 沿界河设置窝子寨 (今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 , 归清州管辖。宋庆历八年(1048), 黄河改道 , 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 , 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 驻军开始开荒屯田 , 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 , 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由此 , 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 , 静海为金所辖 , 其时 , 已有主户 5623 户 , 客户 1192 户。

金明昌四年(1193 )置县 , 取名“ 靖海 ”, 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 并入会川(今河北省青县), 属河间路管辖 , 仍名 “靖海 ”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 , 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 元朝后期 , 制盐业迅速兴起 , 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明洪武元年 (1368), 为避讳 “ 靖难”以求安宁 , 改 “靖”为“静”, 称静海县 , 属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 )改属顺天府(今北京) 。洪武十年(1377) 改属河间府青州。清雍正三年(1725 )属天津州 , 雍正九年(1731)改属直隶省天津府。民国十七年(l928),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 静海县遂改属河北省管辖。

到鸦片战争前夕 ,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 ,人口激增 ,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 ,耕地 200万亩 ,分东、西、南、北四路 ,辖 348 个行政村 , 总户数达 46000 户 , 人口 17 万多人。

近代

1937 年 , 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 , 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县公署”。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 , 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县政府 , 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

另外 ,1944 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县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

立了革命政权 ,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 ,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 年 3 月,静海县和大城县分设 ,静海县仍属冀中第八分区。1948 年12月 ,静海解放 ,静海县人民政府由东藏庄(现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 ,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

现代

1949年3月 ,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 5个区并入静海县。

1958 年11月 , 青县、静海县合并 , 称静海县 ,县治静海镇 ,改属天津市。

1961年5月13日 , 青县、静海县分置 , 静海县驻静海镇 , 改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73 年8月1日改属天津市。

[3-6] 名 胜 古 迹

1、古遗址

西钓台西汉古城遗址。在县城南15公里,西钓台村西北400米处。城垣基本成 方形:东垣 518 米 , 西垣 519 米 , 南垣 501 米 , 北垣 508 米。墙基经夯筑而

成 ,内有战国和西汉时期遗物。出土一方汉代 " 李柯私印 " 的铜印。城周有多处汉代墓葬及战国时期遗址 ,l982 年,该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主庄战国遗址。位于王口镇民主庄西南150米处的子牙河西堤外侧。上距地表 2.6米 ,文化层厚0.5米。 出土器物:灰陶片 ,兽骨 ,铁刀 ,豆 ,盆 ,钵 , 红陶绳纹罐,绳纹瓦和直背"明"字小刀币。

2、建筑遗址

靖海侯府。明洪武三年(1370)冬 ,开国功臣吴祯被封为 "靖海侯",于今静海县中医医院处建侯府。

3、传说遗址

子牙钓鱼台。位于东子牙村西300米处,台高1米,阔几十米。民国《静海县志》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尚姓。镇(子牙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

钓台。位于钓台村。《畿辅通志》载:“邑南有钓台村,距城二十八里,村夹卫河,相传为太公望钓鱼处。”

凤凰台。位于县城西五里处。《太平寰宇记》载:“石勒四年(322),凤凰见于此,故筑此台。”

古城。民国《静海县志》载:“位于县南二十余里处,相传为宋杨延昭屯兵处。”

4、出土文物

1. 东汉方形陶楼。

1982年于东滩头汉墓出土。通高1.36米 , 宽 0.7 米。楼分3节, 每节以平座隔为上下两层。最下层有弓形台基 , 四面中部各设一活动斜坡形坡道 , 两侧均有护栏。楼身有菱形花窗和平座栏杆 , 每节楼都出檐并有斗拱 , 四面均设门窗。庑殿顶瓦垄密布 , 并堆塑飞禽作装饰。通体为红陶胎 , 施绿色釉。规模壮观 , 结构复杂,层数亦多,为国内罕见。

楼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存。

2. 宋代木船

1978 年于元蒙口村西的地表下4米处发现。船长14.62 米,首宽 2.56米,尾宽 3.15米,中宽3.9米,舱深1.25米,首尾略翘。船内有绳、苇、碗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等器物。该船的复制品现陈列在天津市古文化街娘娘宫的展厅内。

3、纪念地:

天下第一坛。位于独流镇北老君庙内(今胜利街织物厂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著名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建立。

张德成殉难地位于王口镇大桥北 500 米处 ,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三 (9月26日),张德成于此被害。

静海县烈士陵园位于良王庄南侧 ,占地 737平方米 ,园内葬有在天津外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23人。其中,连长1人 , 排长1人 ,其余均为战士。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为扫清天津外围的敌军 ,在原静海县十区的40余个村庄和国民党军队展开多次战斗。园门两侧书有 "誓歼天津蒋匪壮烈牺牲" 和 " 踏着烈士血迹勇往直前 " 的楹联。

历 史 战 事

早期记载

唐中宗时期,契丹李万荣攻打瀛州,河北大震。青海即瀛州辖地。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永静军节度使梁汉章与契丹战于瀛州,败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四月壬辰,世宗柴荣攻取乾宁军,克之,内含静海地。北宋时期,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为界,与辽对峙。静海地处前沿,时有征战。辽又经常派兵越界掳掠,民不聊生。

建炎元年(1127),母(金太祖完颜之弟)率金兵来攻,静海被占 。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十一月,又被元兵占领。金、元两朝均在占领静海后大肆屠杀,百姓存者十无一二。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军20万,分兵北征,七月(8月)攻克静海。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由北京率军沿运河南下,转年兵过静海,得知沧州、青县及其以北近处有徐凯屯兵防守,遂取道因缺水而无人设防的砖垛村,进取沧州,所过之处民被其扰。正德六年(1511)五月,霸州爆发的刘六(刘宠)、刘七(刘宸)起义军分路出击。东路军以刘六为主帅,在刘七、齐彦铭共同率领下,九月,攻破静海县城。知县武雷弃官逃跑。起义军焚毁县衙,打开仓库后南去。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五月,占领静海。

清顺治三年(1646),唐官屯爆发以莽塞为首的农民起义,持续3年后失败。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克静海,在县城至独流一带屡战清军,转年南撤。清同治六年(1867),文安县爆发的以萧四为首的农民起义军进攻王口镇。镇内乡团头目梁鸣高率乡团与战,被杀180多人。起义军攻入王口后随即离去。同治七年,捻军入海,与官兵及地方乡团战斗10余次南撤。

莽塞起义

清顺治三年(1646),唐官屯镇爆发了以莽塞为首的农民起义,莽塞又作莽鳃,姓马,唐官屯人。起事后东有薛承所在湾头,西有孙小川在流河(现属河北省青县)分别聚众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3000余人,马数十匹,均归莽塞统辖。3处互为犄角,东西相延20余公里,与官府作对。天津巡抚张忻派镇标中军副将周天命、镇标中军游击王应春分别率清军赴唐官屯,湾头镇压。周天命在唐官屯战败 ,中刀箭死。王应春在湾头获胜,带俘获义军、战马

返回,行经唐官屯时被莽塞义军侦知,齐出拦截。混战中,王应春战马受伤,不听摆布,跑入村内,被义军将王应春钩落马下杀死。张忻损兵折将,被降职调离。五年二月,义军大举攻陷庆云县城,杀死知县张必科,打开粮仓而去。天津道陈洪谟因此受降职调用处分。

镇内乡绅共邀小苏庄(现属天津大港区)巨族高家带家丁至,留居镇内,设宴诱捕莽塞杀死。孙小川闻而惊走,远避他乡。薛承所下落不明。义军星散瓦解。

太平军北伐

清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由扬州和浦口出发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天官副丞相林凤祥(一作林凤翔)、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领下,在凤阳会师后共约2万人,向北京戟,以图最后推翻清王朝。七月,逼近直隶(今河北省),令少数人员先行,到天津以南地区秘密组织40余人,扎小营盘,往来沧州,静海间,进行攻打天津的准备活动。九月二下七日,太平军攻克静海县城。知县江安澜逃奔西小寨村庙内躲避,被两阳生男人持刀勒索钱财砍伤,自投水死。林凤祥遂坐镇县城。此时太平军已达4万,其中马队2000余人。时值大水,平地行舟,不利进攻。

二十八日,李开芳率部分人马继续北上,攻克独流,杨柳青(现属天津西郊区)及附近20余村,前锋抵天津城西稍直口,进攻天津失利,先锋将领“开山王”(姓颜行三,又号“攒天王”、“飞天夜叉”,“颜三秃子”)牺牲,士兵500余人战,余众败回杨柳青。

清廷调集大队人马赶来围攻。钦差大臣胜保部一直尾追太平军,在九月二十八日赶到,从南面威胁静海。林凤祥、吉文元乘其立足未稳,派兵冲击,因清军势大,未胜。十月初一,林凤祥亲率精兵七八千人出击,杀败清军。初六,清廷参赞大臣僧格林沁也率大军赶到,将大营扎在王庆索(现属武清),由北向南堵截太平军,与胜保军共14万众。

十月初七日,胜保会同天津兵勇进攻杨柳青。李开芳命部下装粮入船 ,主动撤出,集中力量,志守独流与县城一带。胜保则于当日扎营良王庄,重点进攻独流。林、李、吉三将领一面派人去天京(今南京)求援,一面各极构筑工事,抵御清军。李开芳在独流亲为指划,用板门、椽木、磨盘、酒坛、箱柜、窗棂等造起木城,又用树木、酒坛、瓦罐等物伪装成大小炮位,迷惑敌军。木城内堆盐包,外壅黄土,厚7尺,共3层,第三层始用枪炮,建造坚固、炮打不倒。环城开有6门,周围挖了深宽各7尺的护城河。河边栽插竹签,埋设地雷。将主力屯驻独流镇内,在独流与县城间的五里庄、十里堡、王家营、苟家营、王家院,李家院、王庄子等村建联络小营10余座,互为依托。频繁战斗,各有伤亡。

入冬,寒风继起,北伐军没有冬装,处境更难,赖以防守的河流洼淀尽被冰封,失去屏卫作用,将士们遂设计制造了24部冰上活动堡垒“吕公车”,又叫“冰车”,用以对敌。每架高、宽各5尺,内处木板,中空1尺,以书填实,列炮眼2,下有圆铁小轮4,左右用铁环勾管,1 人推行甚速,各架相连则如城垣,既能固守,又可冲锋。随车备有长木,上缚草束数捆,遇水抛入,很快即可冻为冰桥,便能继续前进。战士又邺冰块,筑冰墙,阻挡清军,遇有机会,主动出击,但终因众寡悬殊,不能破围。

十月二十四日,胜保在运河东岸指挥清军分别从西北,东南夹击独流,在运河船上的8000斤大炮连续向镇内轰击。镇内房屋、望楼、太阳宫等多被击毁。清军又抬着云梯、木板,在

炮火掩护下强攻木城。太平军猛烈还击,虽保住木城,但伤亡很大。

十一月一日,天津知县谢子澄率天津兵勇数千人,至用保大营效命。十一月十一日,胜保又从天津海口调来5千斤、8千斤及五六百斤大炮数十门,向独流连续轰击。太平军领先南运河堤和木城拼死抵抗。次日,胜保再次进攻,林凤祥由县城率队驰援。李开芳分兵4路迎敌,激战中林凤祥面部中弹受伤。十一月十六日,胜保伙同德勒克色楞、达洪阿等部清军再次猛攻,战斗愈烈。

太平军在战斗间隙不断向当地百姓宣传“分官而不害民”、“只杀文武兵勇,不害百姓,照旧生理,平买平卖”的主张。不少百姓愿与贸易往来。天津、静海一带淬着“争天下,打天下,穷爷儿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昏。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的歌谣。但也有不少乡坤、富户,封建文人,乡团头子与太平军对抗,自杀或被杀。

清军久攻太平军不下,咸丰帝十分恼怒,严令胜保,僧格林沁务须“剿戮净尽”。十一月二十三日,胜保带百余清军,坐拖床到独流西北的子牙河查看地势。太平军侦知,3路出击。清军达洪阿部,德勒克色楞部及天津知县谢子澄部共约3万,急忙迎战。双方混战至黄昏,太平军佯败后退。清军副都统佟鉴追击,为阻太平军退入木城,下马去堤木城外面的吊板,滑倒冰上,被太平军围住,青年战士王小勇举枪奖其刺死。谢子澄带衙役,团练来救,马陷泥中,又被王小勇等刺中7枪而死。清军大败退走。此战,是太平军到静海以来最大的胜利,共杀死、杀伤清军官兵百数十人,缴获3000斤大炮3门,500斤大炮5门,抬杆枪20多支,手枪70多支,火箭6支。

清军败后,胜保、德勒克色楞各被咸丰帝摘去花翎,降4级留任:达洪阿被查封家产,革职留用。此后,胜保以步步为营战法,在独流东侧于家堡、李家楼,北侧杜家嘴等村建起临时炮台,威胁木城。

太平军孤军奋战,长期消耗,人员大减,粮草弹药都很困难,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多被冻伤。林凤祥等将领不断派人化妆成难民、乞丐、伴侣、农妇、清军等,潜出侦察敌情,打探突围南下道路。十一月下旬传令军中,各做小布袋,准备盛装干粮长途行军。此后,多次试探突围,不成。

腊月初六日,县城太平军出南门向东突围,仍不成。十四日,独流太平军夜袭在附近普堤洼村修筑营垒的清军,平毁其营垒。二十六日夜,县城太平军持火把西冲,受阻击,天明回城。二十九、三十两日,风雪交加,县城太平军不顾过年再次西出,占领梁头、孙庄子、东河头诸村。咸丰四年正月初一,又占黑龙港河沿岸东柳木,西柳木、南柳,梢民庄,周庄子及梁头以北小李庄,辛庄子;独流太平军也西出攻击清军营盘。正月初六,僧格林沁自王庆索移营王口镇,堵死太平军向西出路。初八日夜,大雪迷漫,独流及附近太平军齐集县城南运河大堤,然后西奔王口镇,受阴退回,改沿黑龙港河向南突围,经南张庄,过子牙镇,奔向大城县境而去。此时兵力尚有3万余人。僧格林沁发觉后,亲率马队追击,出离县境。胜保军进入独流,焚毁木城,将未能撤走的太平军伤病员尽行杀死。

捻军过境

清同治七年(1868)初,捻军起义军之西捻军张守禹(时静海人称其“小阎王”)部约2万人,

篇三:天津静海历史

静海历史

建 置 沿 革古代

据史料记载 , 静海乃退海之地。 3000 多年前 , 尚属泽乡 , 后经自然变化 , 海河平原开始出现 , 这里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 等野 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 , 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 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 , 就定居于此。

《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 此地被称为“长芦 ”, 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0000余人,治所设于现静海县西钓台村西部。这一时期 , 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 , 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 海水溢西南出 , 浸数百里 , 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 , 东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晋隋以前 , 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渐退去 , 但仍为一片沼泽。唐乾宁三年(896), 设置 “乾宁军 ”。五代后晋元年 (936 ), 石敬塘割 16 州于契丹 , 乾宁军被割 ,改称 “宁州 ” 。后周显德六年 (959 ) , 柴世宗北伐 , 收复静海 , 仍称为乾宁军 , 属永安县 (今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 , 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 为界的基础。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982), 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 , 沿界河设置窝子寨 (今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 , 归清州管辖。宋庆历八年(1048), 黄河改道 , 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 , 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 驻军开

始开荒屯田 , 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 , 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由此 , 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 , 静海为金所辖 , 其时 , 已有主户 5623 户 , 客户 1192 户。

金明昌四年(1193 )置县 , 取名“ 靖海 ”, 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 并入会川(今河北省青县), 属河间路管辖 , 仍名 “靖海 ”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 , 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 元朝后期 , 制盐业迅速兴起 , 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明洪武元年 (1368), 为避讳 “ 靖难”以求安宁 , 改 “靖”为“静”, 称静海县 , 属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 )改属顺天府(今北京) 。洪武十年(1377) 改属河间府青州。清雍正三年(1725 )属天津州 , 雍正九年(1731)改属直隶省天津府。民国十七年(l928),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 静海县遂改属河北省管辖。

到鸦片战争前夕 ,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 ,人口激增 ,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 ,耕地 200万亩 ,分东、西、南、北四路 ,辖 348 个行政村 , 总户数达 46000 户 , 人口 17 万多人。

近代

1937 年 , 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 , 静海沦陷后设“静海县公署”。 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 , 国民党政府在静海设静海县政府 , 由河北省沧州专署管辖。

另外 ,1944 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静海县西南部和大城县部分地区建立了革命政权 ,设置静大县人民政府 ,由冀中第八分区管辖。 1945 年 3 月,静海县和大城县分设 ,静海县仍属冀中第八分区。1948 年12月 ,静海解放 ,静海县人民政府由东藏庄(现属河北省大城县)迁到静海镇 ,由河北省天津专署管辖。

现代

1949年3月 ,原津南县的砖垛、湾头、中旺、马圈、抛庄 5个区并入静海县。

1958 年11月 , 青县、静海县合并 , 称静海县 ,县治静海镇 ,改属天津市。

1961年5月13日 , 青县、静海县分置 , 静海县驻静海镇 , 改属河北省天津地区。

1973 年8月1日改属天津市。

[3-6] 名 胜 古 迹

1、古遗址

西钓台西汉古城遗址。在县城南15公里,西钓台村西北400米处。城垣基本成

方形:东垣 518 米 , 西垣 519 米 , 南垣 501 米 , 北垣 508 米。墙基经夯筑而成 ,内有战国和西汉时期遗物。出土一方汉代 " 李柯私印 " 的铜印。城周有多处汉代墓葬及战国时期遗址 ,l982 年,该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主庄战国遗址。位于王口镇民主庄西南150米处的子牙河西堤外侧。上距地表 2.6米 ,文化层厚0.5米。 出土器物:灰陶片 ,兽骨 ,铁刀 ,豆 ,盆 ,钵 ,

红陶绳纹罐,绳纹瓦和

直背"明"字小刀币。

2、建筑遗址

靖海侯府。明洪武三年(1370)冬 ,开国功臣吴祯被封为 "靖海侯",于今静海县中医医院处建侯府。

3、传说遗址

子牙钓鱼台。位于东子牙村西300米处,台高1米,阔几十米。民国《静海县志》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尚姓。镇(子牙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

钓台。位于钓台村。《畿辅通志》载:“邑南有钓台村,距城二十八里,村夹卫河,相传为太公望钓鱼处。”

凤凰台。位于县城西五里处。《太平寰宇记》载:“石勒四年(322),凤凰见于此,故筑此台。”

古城。民国《静海县志》载:“位于县南二十余里处,相传为宋杨延昭屯兵处。”

4、出土文物

1. 东汉方形陶楼。

1982年于东滩头汉墓出土。通高1.36米 , 宽 0.7 米。楼分3节, 每节以平座隔为上下两层。最下层有弓形台基 , 四面中部各设一活动斜坡形坡道 , 两侧均有护栏。楼身有菱形花窗和平座栏杆 , 每节楼都出檐并有斗拱 , 四面均设门窗。庑殿顶瓦垄密布 , 并堆塑飞

禽作装饰。通体为红陶胎 , 施绿色釉。规模壮观 , 结构复杂,层数亦多,为国内罕见。该楼被天津历史博物馆收存。

2. 宋代木船

1978 年于元蒙口村西的地表下4米处发现。船长14.62 米,首宽 2.56米,尾宽 3.15米,中宽3.9米,舱深1.25米,首尾略翘。船内有绳、苇、碗和“开元通宝”、“政和通宝”等器物。该船的复制品现陈列在天津市古文化街娘娘宫的展厅内。

3、纪念地:

天下第一坛。位于独流镇北老君庙内(今胜利街织物厂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著名义和团首领张德成建立。

张德成殉难地位于王口镇大桥北 500 米处 ,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三 (9月26日),张德成于此被害。

静海县烈士陵园位于良王庄南侧 ,占地 737平方米 ,园内葬有在天津外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123人。其中,连长1人 , 排长1人 ,其余均为战士。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为扫清天津外围的敌军 ,在原静海县十区的40余个村庄和国民党军队展开多次战斗。园门两侧书有 "誓歼天津蒋匪壮烈牺牲" 和 " 踏着烈士血迹勇往直前 " 的楹联。

历 史 战 事

早期记载

唐中宗时期,契丹李万荣攻打瀛州,河北大震。青海即瀛州辖地。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永静军节度使梁汉章与契丹战于瀛州,败绩。后周显德六年(959)四月壬辰,世宗柴荣攻取乾宁军,克之,内含静海地。北宋时期,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


天津静海温泉度假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51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