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文化苦旅读书小报

文化苦旅读书小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7 | 移动端:文化苦旅读书小报

篇一:《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 《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

凳》:

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

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

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

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

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

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

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

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

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

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

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 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

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

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我愿意佩服自

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

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

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

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

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当然也会有

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

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差点吐血,立个牌

能死啊。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 在韶关,遭遇泥石流。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

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那是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火

车缓缓的驶过刚刚抢修过的轨道,真担心会再次大雨,再次泥石流,那样以后死了挖的坑都

省了。不过泥石流还是很吓人的,山坡像是被撕了道巨大的伤疤,厦门河里的睡都是黄红黄

红的,像是伤痛后留下的鲜血。好像上面那些与我的小板凳无关。而我在进入云南后,遇到了很多和我的小板凳一样的

人, 他们陪我走过了一段路程,可是最后都分别,只是留下一个美好的不可追寻的记忆。在

桂林认识一个瑶族女孩,一个江西男人和不知道哪里的女子,好像有留过联系方式,可是终

究不知道都放到了哪里。在大理和丽江两次遇见一个陕西女孩,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

大理去往丽江的火车上,和四个陕西女孩聊天,依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在大理的客栈里,

认识了一些学艺术湖南人和一个激情半夜去看裸奔的河南妹子,不过连个名字没能留下。在

丽江木府,认识了一个福建泉州兄弟,一起游木府,第一次留下联系方式。在回昆明路上,

半夜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朋友聊天,那时我第一次带上了我的小板凳,还好有留联系方式。在

安顺,和两个四川妹子一个重庆爷们儿一同在黄果树,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在区贵阳的

路上,和两个广东姐妹一起谈论饮食,聊天。 或许他们都和我的小板凳一样,有过短暂的接触,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但是因为有了他

们,自己的旅行才有了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其实我想写的东西很多,但是我感觉现在我有

点语无伦次,所以留着吧,待到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会慢慢回忆那些天,我和我的小板凳共

同经历的事情。篇二: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

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

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我认为,

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

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

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

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

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篇三: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中国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年份:2006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本书是余秋雨教

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

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

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

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

可。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

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

验罢了。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

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在书中我跟随作者

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

什么不叫甜旅。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今年下

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书总是??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柳侯嗣》是纪念柳宗元的。以前也听过其名,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读过他的文章。柳

州的建设追溯到柳宗元时期。读完这篇文章,然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家乡——岳阳。回顾当年

的滕子京等。虽然古时这些为南蛮之地,被贬文人都会到这来。但他们的功绩会被历史铭记

的。

《白莲洞》作者借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或许许多事如书一样,你必须打开看才

知道它是什么。否则你不会直接知道它讲了什么。或许探索洞与探索人生是一样的!以前记

历史的时候常 记一个常识:都江堰是谁建的?李冰父子。作者深深的表达了对都江堰贡献的赞赏。巴

蜀之地乃天府之国,我想离不开都江堰的灌溉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们今天

不可能忘记它,三峡水电站啊!以前初中读过一篇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 描写的棒,以前怎么背也背不下来,今天觉得有些可惜。 以前也听过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一角》。以前觉得郦道元的八百

里洞庭好气派,现在虽然也还算大,可是。作为就在洞庭湖旁边的岳阳人,还是觉得很自豪

的。初中读过《岳阳楼记》洞庭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文章写得很精彩。传说吕洞宾也过一

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其中我觉得那一副长联写得好:一楼何奇,杜少

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

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

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寂寞天柱山》论述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人想在此安家,去寻求文人的住所。曾

听别人说文人本寂寞。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于是他们向往自然寻求,希望得到一个心灵

的家。我从《风雨天一阁》中了解到藏书的不易,也佩服范钦的努力。藏书或许是一件很有

趣的事,我也很钦佩范氏家族的藏书精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西湖很

漂亮啊!有一首是 这样写的:当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此湖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好

一个《西湖梦》

以前读过一本书《湖南人凭什么》很是激动啊!最记得就是这么一句话!有心脏病的或

精神受不了的人不要看!今日看《上海人》,对上海人有一定了解。《五城记》对开封、南京、

成都、兰州、广州进行论述。我也记得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写过对十座城的描述,感慨他

们啊!我是没去过几所城。江南有很多河,以前过木桥的时候,父母总是提醒别望水中,向堤上望。这才克服对过

桥的恐惧。至于坐船,对于我们小孩是而言是兴奋的。但在《夜航船》《吴江船》却感觉到了

另外的意味!若说文章中除了《道士塔》外,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信客》,也不知为什么,或

许是他的职业吧!《酒公墓》讲述的是一个状元后代的一生。《老屋窗口》借老家回忆了以前

上学的事。《废墟》写得非常好,我只能这样说。《夜雨诗意》让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

《笔墨祭》谈论了古代文人的笔墨,对于今天或许只能祭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学毛笔字。

《藏书忧》我想这对于以后的我有一点借鉴作用。《腊梅》对病人确实好啊,病人难过的冬天。

《漂泊者们》以前读过这样一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一首:“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唉!!!《华语情节》华

语的力量无法言及,作者的担忧或许历史会证明华语仍然魅力无限。《这里真安静》。作者借

这里的墓,许多军人、许多妓女、一个文人的墓的静。 文化苦旅到这就完了。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

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

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我们应该有机会了在祖国大地上多走一走!篇四: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余秋雨匆地读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

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

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 书中纵横捭阖指点千年文化,激扬的气魄与感伤同在,让我

时喜时悲,感慨万千。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

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

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废墟是一种常

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 虽“败”犹荣。我实在读完余老的《废墟》后,想到这个

词的。欢乐固然悲壮,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成为永恒。

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依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

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

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

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

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

从哪去解读历史。文化: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

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

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

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

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

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

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

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

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

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

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

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

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

文明??

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

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

代的 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

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悍然闯进闭关自封的大清帝国,圆明园惨遭蹂躏,几代的辉煌,

付之一炬——得胜的侵略者满载而归,殊不知,他们的欢呼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沉

重的叹息??清帝和他的子民早已无法负担巨大的费用重建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只好

任凭这艺术瑰宝的残骸暴露荒野,遗留到了今日。等待着后世,为它再造一世威名?? 不久前,听说国内一位著名导演拍摄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影片,我很想看看,却害怕去

看。记忆中,圆明园留给后世的,是在残风中摇摇欲坠的断柱和荒原上莽苍苍的野草。当然,

还有那份独属于废墟的宁静。我担心,现代人高科技的制作会将这原始的残缺之美化为乌有;

篇二: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中国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书总是??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那么接下来就有些篇章谈谈我的感受吧!记得我第一次读《道士塔》是读高中的时候,在高中语文书。但后来新版的教材没有。当时感觉心很痛,那么多的文化宝藏,而且卖得那么便宜。今天读来依旧痛。人们总说东西只有失去后才会珍惜。作者通过一个道士的行为表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珍惜。中国是地大物博,五千年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可比,不可及。但若守不住那些宝贵的东西。只怕也会被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柳侯嗣》是纪念柳宗元的。以前也听过其名,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读过他的文章。柳州的建设追溯到柳宗元时期。读完这篇文章,然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家乡——岳阳。回顾当年的滕子京等。虽然古时这些为南蛮之地,被贬文人都会到这来。但他们的功绩会被历史铭记的。

《白莲洞》作者借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或许许多事如书一样,你必须打开看才知道它是什么。否则你不会直接知道它讲了什么。或许探索洞与探索人生是一样的!以前记历史的时候常

记一个常识:都江堰是谁建的?李冰父子。作者深深的表达了对都江堰贡献的赞赏。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我想离不开都江堰的灌溉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们今天不可能忘记它,三峡水电站啊!以前初中读过一篇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

描写的棒,以前怎么背也背不下来,今天觉得有些可惜。

以前也听过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一角》。以前觉得郦道元的八百里洞庭好气派,现在虽然也还算大,可是。作为就在洞庭湖旁边的岳阳人,还是觉得很自豪的。初中读过《岳阳楼记》洞庭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文章写得很精彩。传说吕洞宾也过一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其中我觉得那一副长联写得好: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寂寞天柱山》论述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人想在此安家,去寻求文人的住所。曾听别人说文人本寂寞。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于是他们向往自然寻求,希望得到一个心灵的家。我从《风雨天一阁》中了解到藏书的不易,也佩服范钦的努力。藏书或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也很钦佩范氏家族的藏书精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西湖很漂亮啊!有一首是

这样写的:当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此湖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好一个《西湖梦》

以前读过一本书《湖南人凭什么》很是激动啊!最记得就是这么一句话!有心脏病的或精神受不了的人不要看!今日看《上海人》,对上海人有一定了解。《五城记》对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进行论述。我也记得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写过对十座城的描述,感慨他们啊!我是没去过几所城。

江南有很多河,以前过木桥的时候,父母总是提醒别望水中,向堤上望。这才克服对过桥的恐惧。至于坐船,对于我们小孩是而言是兴奋的。但在《夜航船》《吴江船》却感觉到了另外的意味!若说文章中除了《道士塔》外,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信客》,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是他的职业吧!《酒公墓》讲述的是一个状元后代的一生。《老屋窗口》借老家回忆了以前上学的事。《废墟》写得非常好,我只能这样说。《夜雨诗意》让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笔墨祭》谈论了古代文人的笔墨,对于今天或许只能祭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学毛笔字。《藏书忧》我想这对于以后的我有一点借鉴作用。《腊梅》对病人确实好啊,病人难过的冬天。《漂泊者们》以前读过这样一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唉!!!《华语情节》华语的力量无法言及,作者的担忧或许历史会证明华语仍然魅力无限。《这里真安静》。作者借这里的墓,许多军人、许多妓女、一个文人的墓的静。

文化苦旅到这就完了。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我们应该有机会了在祖国大地上多走一走!

篇三:《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之历史观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的笔触时而奔放,时而灵动,有时像大江奔腾,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有时像小溪宛然,曲径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气势磅礴,凛然睥睨天地,有时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遥九地而地堑缚我不得”;而有时却又好像在苦苦地寻觅,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寻觅一条出路,一条重获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却是他那不羁的文思,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让人不禁叹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令人扼腕,往往在读他的散文时总能体味到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

真正的历史是沉默而寂静的,它无言,用沉默傲视人间,傲视人间的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它任凭人们在他身上居心叵测的涂抹着,不屑与何人争辩。“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它沉默不是因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无数的霸业,再强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过昙花一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项羽能怎样,羽扇纶巾的周瑜能怎样,立马橫刀的张飞又能怎样,历史的一个转身就让他们灰飞烟灭,终成一抔黄土。只有历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创立下独属于它的基业。

可不幸的是,每当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总会被荡起的浓浓灰尘迷住了双眼。

小时,曾相信历史,相信史官笔下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人物,后来才渐渐懂得,所谓历史不过是人之历史,变成了一些人为了取悦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场场,涤荡着对与错、善与恶的史实也只是阴谋家的说辞。在历史之流中,永没有善恶,存在的只是解释。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删改中扭曲了原来的模样,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梗概。善恶、对错有时并非由什么定义,而区别它们的往往却是胜败强弱。一切正如尼采所言“历史没有正义,只有利益”,在无穷的利益的驱使下,历史也沦落成为了工具。追溯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在历史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他们被历史所遗忘,被历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们功过是非的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若他们地下有知,会不会发出一声长叹,叹息这民族的哀魂。我无力扭转历史的沧桑,更无能评判一个民族的优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却又匆匆流逝于涛涛的历史洪流之中。

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杆竹管笔涂划的文字,哪怕能镌刻山河,能雕镂人心,却又怎能羁绊住历史的脚步,它放肆奔腾,横无际涯,一纸丹书又怎能成为它的囚笼;我相信,总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让世人重新去评判它,还它一坦荡荡的模样。

月到风来

——读《文化苦旅》有感

江南,如诗的画,如画的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粉墙黛瓦深巷幽弄,琴声酒香古月悠扬。四方青砖,一弯清流,环抱出那个晶莹的你。几千年来,小溪将宋埠元桥、明砖清瓦带到了这如梦般的你的身旁。忘不了那坐在家门口编竹篾的阿公;忘不了那呷茶谈天的阿婆,还有那屋里煮着的老汤,屋外晒着的藕粉?? 江南,那也是一片曾被迷雾笼罩的天空。“假如我是秦淮歌女手中的琵琶,就情愿在纸醉金迷的世界中破碎。只要我这裂帛的一碎,能够惊醒能歌善舞的商女,莫再演那亡国之痛的《后庭》遗曲,只要能够震醒那沉醉于歌舞升平烟花柳巷的王子公孙。甚至,这破碎的声响能化作一曲悲歌,飞过秦淮歌畔,去劝告声色犬马中的世人,艳曲未终,亡国日近啊!”江南,让一个王朝的痛苦回首。那双幽怨的眼,凝视着一个世界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月下,秦淮河,一片桨声灯影;姑苏城,三分旧怨凄情??

然而,江南注定是一段苦旅。

苦,却并不因为这里过往的阴晴圆缺,聚散离合,不为那秦淮艳曲,不为那洞庭渔歌。

苦,是因为无数长梦的乍醒和多少慨叹的顿生。

从春江月夜到烟雨楼台,那长亭、兰舟、断桥、长堤,无不引人情思,动人心魄。

而今安在哉?

不在么?那夕照下,还剩一树柳弯腰;那春雨里,还掩一座石板桥。还在么?那才子佳人,固已远去;晚风清韵,却也无存。

一边是舞榭歌台,一边是雨打风吹,道出的不是时光变迁催人老,确是江南的缺席。

有景无风,有物无韵,这便是失约的江南。

那唐风宋韵沉默着,明歌清曲黯然着,静观这个不属于自己的时代。 总觉得不该是这样,只要我们能用真心去呵护江南,似应可以渠清如初,风物似昨。

可江南偏偏成为一段苦旅。

在古风与新貌间,在文化与金钱间,在风韵与价值间,有过,并也正在进行着无形的斗争,等待人们的抉择。

我便看到了这段苦旅,人们一样都不想放弃,物质与精神不分轻重,一条岔路引人思索。在难以抉择中双管齐下,在举棋不定间渐行渐远。

于是,古迹在,利益也在;于是,风韵不在,兴致也不在。

我或可说,而今的江南徒有其形,灵魂却无所寄托了。

苦旅中,楼台间烟尘滚滚,西湖边喧闹震天。一切都还在,又似乎都不在,只有旅人在梦醒后,在人流中,如中了流失的鸟一样飘摇不定,踽踽独行。

我知道,黄梅曲调遮不住商业大潮的滚滚涛声,这是一个别样的时代。但我很可惜这样的江南,在飘摇间两手空空,茕茕孑立。

没有选择,也没有放弃,这样的旅程看似完美,却注定有苦难等在尽头,我不愿走,也不愿江南走这样的路。

如果可以,我愿换回旧日江南,如果不可以,我情愿她在新时代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也不想见他亦古亦今,让人为难。

我院人们用真心虔诚选择,即使那分岔的路百般诱人,也比有一条值得独求。不爱苦旅,我只想要真的江南。因为我知道,最可贵的是心灵的回归,最真实的是灵魂的召唤。不贪恋陌路风景,怀着真心从残缺走向美好,从暮色到黎明。

舟行水尽,自有月到风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必然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而是怀着沉重的情感。文化和历史的探求,总是有着不太为人知的沉痛与伤感。在我读这本书时,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道士塔,我想讲的不仅仅是中国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个屈辱、凄惨、苍凉的年代,血液正从这个古老的国度庞大的身躯滴下来。这便是历史的悲凉,谁都改变不了这伤痛的结果,可同时又要痴心的研究。历史的学者一般都是老人,一个再怎么健壮的青年,在这痴心的痛苦中也会迅速老去。

相比之下莫高窟和阳关雪则展示了一种美,把那种悲壮与柔情完美的结合起来。莫高窟不仅拥有美的外表,她是“一种感召”,她把几千年来的艺术家灵动的生命力以一种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她是具有生命的美。千年来,她以豪放姿态为一代代的艺术家提供灵感,同时又把艺术家的灵感记录下来,生生不息。阳关

雪展现的则是一种死寂,这是一个古战场,朔风下,埋藏着千万将士的头颅。当夕阳染红了纯白的雪,我不知道那是对已故将士的柔情,还是漠北特有的悲壮,或许都有吧。

相比于西北边塞,南方则有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美。

南方的那些名山名水,大都都是那些超尘脱俗的隐逸者地家园。就拿庐山来说吧,李白、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等都曾来此,他们的交流好像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这个隐逸的圣地,畅饮酒,豪挥墨。

至于西湖,这不仅是一个文人雅士雅集的地方,有了苏堤和白堤,便为文人们更添了另一重形象,文人不仅会喝酒赋诗,也有一种经世济民的情怀,这苏堤和白堤,完全是为了百姓而修建的。苏堤也是一种美,那是一个“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的特有的美,他胸怀天下、淡泊从容,解除这一方的百姓的疾苦,为百姓所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

废墟,看起来在现实中并没有意义,然而,它的意义却只存在于废墟。我相信废墟的存在必定有它的的意义,废墟是进化长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连接着过去,指向未来。他是开始之前的开始,是结束之后的结束。他是一切重生的源泉。废墟代表着悲壮,代表着离别与死亡,这与人生一样,有了生离死别,有了种种的人生悲剧,于是诞生了不懈的拼搏、坚韧的生存,于此人生才显现出其真正的美丽,人生的美,不会是一种柔美,而是一种壮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的生命力不会在平和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相信,只有在严峻的生命考验下,生命的美丽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自然,不仅赋予了人类生命,同时也在不断地毁灭生命,因为只有不断地生命挑战,才能孕育出一个真正的生命,才能使生命的价值体现。

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谛其实是同样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无数的先人对人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成果,它其实是先人思想的载体和传承者,以其特有的面貌,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下,在后人的面前展示出其斑驳陆离的面貌,以特有的形式向后人诉说先人的思考。

文化苦旅,又何尝不是对心灵探秘的苦旅呢?让我们在文化中慢慢的行走,在先人智慧中得到人生的启迪。


文化苦旅读书小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1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