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咸丰唐崖土司城

咸丰唐崖土司城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30 | 移动端:咸丰唐崖土司城

篇一:土司遗址--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

7月4日电据人民网报道,今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土司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中国土司遗产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截至目前,中国拥有48处世界遗产,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 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2015年,申遗的“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位于土司地区与中央政权主体地区地理和文化最前沿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多族群文化复合区域,是中国土司遗产中的代表。

永顺老司城

一、 老司城遗址简介

老司城遗址是国家考古专家认定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位于永顺县灵溪河畔,是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是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彭氏世袭溪州刺史(元朝改为土司)始于公元910年,止于公元1727年清“改土归流”,世袭27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九个封建王朝,历时818年;初期辖二十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地。

该遗址总面积25平方公里,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分布宫殿区、衙署区、司法区、墓葬区、宗教区、教育区、居民区、作坊区等八大功能区;老司城既是静止的文物,又是活着的文化。1961年,彭氏土司时期重要文物溪州铜柱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老司城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惊世发现。老司城遗址完整地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及土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土司制度考古学的空白。

二、 老司城的地位

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古文化遗存。老司城遗址及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中国土司制度及区域民族自治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我们世界文化遗产还没有这种类型的,这是中国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型。

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旅游者以及教科文组织等青睐。而且,在近几年的局势看来,我国乃至国际上十分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而且有专家称,老司城极可能成为中国的“马丘比丘”。

三、 老司城的性质

在中国,北方有故宫,南方却少有十分瑰丽的王室或贵族宫殿。且在以前的研究中,对于土司的史料记载以及实地的考证一直是个空缺,人们几乎对土司制度没有很深的了解,更无从谈文化的保护。永顺溪州土司政权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开始,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结束,历时818年,共世袭27代、35位土司王,鼎盛时期辖有20个州,范围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老司城遗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土司城址。

虽然曾经辉煌壮观的土司“皇城”,如今只是一个考古现场,红色尼龙绳做成的警戒线将其团团围住。“考古工地 谢绝参观”、“考古工地 严禁拍摄”等警示牌随处可见,开掘出来的城池遗迹也被白色的塑料薄膜掩盖着,上面压着砖头。唯有城墙还露在外面。但经过现场考证以及专家的论证,它在元朝直至清雍正年间一直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可以说,永顺老司城是古代土司制度的缩影,更是集土家文化与建筑特色的代表,它的考古发掘将使我们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古代土司的统治以及经济艺术以及建筑等等各方面的特色,如此说来,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副其实。

永顺彭氏土司从五代开始的自治方式,发展成了独具古代中国特色的土司制度。专家们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土司制度不仅保持了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安定,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老司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乃至探讨今天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之道的十分难得的物证;老司城的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此外,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遗存与流行唱梯玛神歌、讲土语、跳茅古斯与摆手舞的土家村寨共存在同一个区域,形成了内涵丰富、自成一体的土家民族文化生态圈,并实现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其观赏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特点十分明显,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标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所有的种种说明,土司乃至整个土家文化的精髓都集于土司城一身,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其对土家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且这种文化已经或真正在散失。通过发掘和就地保护,它的真实的一面将为人们知晓。这就是土司城能够成为世界遗产的所拥有的特质。

四、 遗产优势相关专家及申遗小组认为,对照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6条标准,老司城遗址符合其中的4条:

世界遗产标准(i) :创造精神的代表作。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载体,土司制度创造了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人类创造精神和智慧有独特贡献。

世界遗产标准(iii):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老司城遗址是土司在一定时期其管辖范围内特殊制度下的产物,是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独特见证。土司政治文化传统在宋、元、明、清四朝对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世界遗产标准(v):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

该景观见证了持续600年成功的山地开发实践,显示了老司城遗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观念,是封闭山区环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来维持一个完整地方政权的杰出范例。该文化景观在持续的建造过程中,丝毫未影响自然美景,最终体现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景观格局。

世界遗产标准(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老司城遗址的核心价值与中国特有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崖土司城:有全国唯一的土司陵

在鄂西众多土司皇城中,阿蓬江流域的湖北咸丰县唐崖司是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说:“咸丰唐崖土司皇城比北京紫禁城还大??不到唐崖土司城,不容易设想中华民族之缔造

曾是何等艰辛。”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唐崖司镇东3公里处,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遗址。该遗址始建于元代初期,历时470余年。鼎盛时期的唐崖“帅府”,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占地5多万平方米,拥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御花园、万兽园等设施。是湘、鄂、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唐崖土司城遗址。司城内外,遍布人文景观,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

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十处景点。

整石刻出的石人石马

唐崖司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进行了扩建,至今已有662年的历史了。记者乘车从咸丰县城出发,走约20多公里到尖山乡,再走3公里机耕路,就到了唐崖司。记者看到,阿蓬江从山下蜿蜒流过,河边竹影婆娑,木楼参差,河中木舟荡漾,渔歌互答,宛若人间仙境。

进入唐崖司,首先投入眼帘的是一座像亭子一样的庙宇,这是修复的张飞庙,通往张飞庙的山中小径全是用石板铺就。

走进庙里,便是两尊巨大的石人石马。这石人石马系土司覃鼎夫人捐建。,石人石马均有2米多高,马有4米多长,比真人真马还大。石料为绿豆石 ,让人惊奇的是,石人与身边的石马居然是用一整块石头造就的。

全国唯一的土司陵

离石牌坊走约5公里,来到了玄武山,土司王的坟墓就坐落在这里,当地人称为“皇坟”。但至今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土司的墓,究竟是否葬有土司。张良皋惊叹道:“土司陵更可

能是全国的唯一”。记者看到,土司陵占地约2亩,有两座墓,前面是土司墓,后面是土司覃鼎的夫人田氏夫人墓,田氏夫人墓前有一石牌坊。

土司墓远看像一个宫殿,分为4个墓室,墓前的拜台约有10多平方米,由青石条砌成的栏杆围着,栏杆上立着几个石狮,4个墓室均约有3米多深,半人高,1米宽,人可弯腰入内,均由石条砌成,每块石料都打凿得跟玉石一样圆润,没有棺材,也没有文字。向导说,这个墓本是准备给土司覃鼎的,但怕被人盗墓,在出殡那天,从4门共抬出48副棺材,分别葬在48处,因而谁也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葬的覃鼎。

田氏夫人墓要比土司王坟小许多。坟前立着一个约1.5米高,宽约0.5米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她的生平。石碑前的石牌坊四柱三门,上刻“万古佳城”4字。墓碑载,覃鼎英勇善战,治国有方,但却英年早逝,其妻田氏夫人在其死后维持土司政权,见儿子有勇无谋,便将土司王位传给侄子。同时,自己也带兵四处征战,儿子均为朝廷征剿献身,田夫人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武胜大将军”。

海龙囤遗址

一、介绍

所处位置及地形

海龙囤遗址位于遵义西北30余公里处的太平乡龙岩山,又名龙岩囤。它居群山之巅,群山环峙、孤峰挺立,形如细颈葫芦,北、东、南三面临湘江河之主源“白沙水” ,全是绝壁;后为一蒂,仅羊肠小道通到“白云台”、“金鼎山”一带的深山大箐。面积1.5平方公里,植被完好,山川险峻,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年代

据文献资料推断,海龙囤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在抗蒙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军事屯堡。此后历经修葺。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政播州时进一步加固城墙,并于囤前筑九关,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不料却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

背景历史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

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挖掘过程

201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正式启动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4月2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的联合考古队在副所长李飞的带领下进驻海龙屯,展开田野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使用了全站仪对考古现场进行全面测绘、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航拍与航测。 海龙囤完全是一座城的建置。其规模庞大,占地1.59平方公里,城垣、城门、月城(瓮城)

、衙署、军营、校场坝、敌楼等一应俱全。城墙状似“9”字形,绕山巅一圈,囤前留一条“尾巴”随山势逶迤而下,东南接山险,接近于“一字城”的设置。东西两端城墙保存较完整处,高达七八米。囤后设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后两关为吊桥关),两两围合为土城、月城,形成两重瓮城的格局。囤东上囤道沿城墙蜿蜒,必要处设以关隘,以扼其要,如今尚存者有铁柱、铜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六关。囤内沿城墙的高地及险要处,遗有“四角亭”“绣花楼”等遗迹,可能为查看敌情的敌楼。囤内最核心的遗迹,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居南者当地人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彼此相距约200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西南逐级抬升,占地各2万平方米左右。

“新王宫”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区域。由于大量遗存裸露于地表,工作中采用了调查、勘探、试掘与发掘相结合的办法,基本厘清了它的总体格局。环“新王宫”城墙的发现,是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之一,它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使厘清格局成为可能。城墙土石混筑,长504、宽近2米,保存较好处尚高出地表1米许,多处则未在地表留有痕迹,因此长期未被发现。“宫墙”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其内建筑因山取势,大略分作五级,逐级抬升。其规制:正堂居中(今海潮寺),前有天井,侧有两厢,中为甬道,前为九级踏道,前为大门,两翼有八字石墙,外接“宫墙”,门前复为踏道。正堂后有穿堂,后

篇二:恩施风俗文化

恩施风俗文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东接荆楚、西联川渝、南通湘粤、北接三峡,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390多万各族人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恩施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独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底蕴深厚的恩施文化。

恩施是土家族的农民——巴人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巴人的先祖国统一禀君部落便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巴文化、巴楚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在恩施的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影响,融汇与贯。同时,佛、道、儒、巫文化共同生存,特征鲜明。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和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即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舞凡刚烈、音乐铿气将有力后被更句为“昭武舞”、“宣武舞”。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有,川东巴人后商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洞、花灯碉、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2号子、带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情,即古代巴人的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热,色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村,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巴人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禀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恩施是巴文化的策源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史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巴人踏蹄,伐鼓祭祀”,这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征战,祭祀中文化艺术活动的纪实。这些艺术活动传承至今,就形成了“无事不歌舞”的民族风俗文化。被誉为“历史悠久成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现已成为传统文化精品,成为恩施市民俗节诚意中的盛会,被中外来宾誉为了解恩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恩施属山区巨陵地带,海拔1000-1500m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人选物和果木的生长,药材十分丰富。恩施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如利川腾龙洞、沐抚大峡谷、梭布垭石林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此外,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咸丰唐崖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土家族地区成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秀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自称“华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以白虎为图腾,认为自己与白虎血脉相承,是白虎的子孙,世世代代崇拜白虎。土家族关于白虎图腾的神话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廪君神话,一个是白帝天王的传达室说,按照土家语,廪君可以说是住在岩洞里的虎君。廪君的种族繁衍生息,成为今日的土家族。“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土家族祭祀先祖虎君,由本族巫师主持,跳摆手舞。方廪君神话解说了土家族的族源和图腾崇拜,而白帝天王的传说解释了土家族的家教信仰。

白虎神话是土家族的精神钙片,它培育土家具有猛虎一样的刚劲勇锐,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心理品质,土家族生活之地,沟壑纵横、山多地少、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这培养了土家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美德。另外,惩恶扬善,扶危济贫,见义勇为,也是在土家族的神话的光芒辐射下催生的质朴个性和优秀品格。

民族服饰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外化。民族服饰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工艺美术的完美好结合,构成有形有感的物质文化载体。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变迁正是土家社会历史文化的生活写照,它承载着历代民族政策演变过程,各朝代的民族政策演变制约着土家族服饰变迁规律。

“羁縻政策”是自秦汉以降,中央王朝就开始在土家族地区施行,这种政策的实施,延缓了土家族地区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

土家族在唐宋羁縻时期,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其生活水平远远地落后于周围汉族地区。土家地区自纺自织的土布历史悠久。土家农家妇多会纺线、织布以供一家人穿衣之需。织成的土布俗称“家机布”,这种布是采山里之葛,缫染成黄丝绩而成。这一阶段是土家族服饰的草创阶段,服饰极其简陋。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封建经济生活的影响,物质条件在新的选制度影响下开始改善,土家族服饰的品类开始丰富,发展起来,出现了衣裙、裤子、头饰,但男女服饰不分,皆显一式,男女均穿斓花衣和八幅罗裙。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彻底革除了统治土家族地区几百年的土司制度,在强权的推行下以及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服饰首先在款式上,从男女到男女有别,逐步被汉族服饰所融合。从此,男女之间的服饰差异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穿着与汉族无异。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

诞生礼,是人生开端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天举行,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寿礼是土家族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族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

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动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

恩施,是歌的故乡,舞的海洋,在历史所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又以民族民间歌曲最为突出最为耀眼。

在演唱上,民歌不受场地和条件的制约;在形式上,既有独唱、对唱还有盘歌和合唱;在内容上,有见景生情的,咏物感感受的,有歌颂英雄人物的,有打趣逗乐的,有向往歌颂爱情的,有咏唱历史的,有抒发心灵独白的,还有劝世哲理的;种类上,有激越奔放的号子,有温情脉脉的,娓娓动听的小调,也有活泼而富有童趣的儿歌。

恩施文化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文化的作用日益受到更大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恩施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篇三:纪录片解说词 土司村里的一诺千金

“记住乡愁”第二季

唐崖司村﹒一诺千金

一、陈照南的诺

【画面】“穿花”一组

【解说】

这是一场隆重的悼念活动,唐崖司村的村民们正在用土家人独有的方式,来祭奠一位刚刚离世的老人。

【唱孝歌】

道士:周围的老少来四方,为了悼念陈老汉。

【解说】

离世的老人名叫陈照南,祖祖辈辈居住在唐崖司村,他用毕生的精力守护着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颂着,人们尊重他,因为他守信重诺,人们悼念他,因为他传承了先祖遗风。

【唱孝歌】

道士:一辈子把文物看,他是村里的老榜样。

【解说】

唐崖司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境内,占地1000余亩,人口近800人。著名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就坐落在这里,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这就是陈照南的家,他祖籍宜昌,明朝时先祖被土司王招为女

婿,于是后辈从此生活在唐崖司村。老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陈忠柏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至今未婚,常年由老伴照看;小儿子陈忠有家庭负担沉重,他就和二儿子陈忠福一家生活。然而,陈忠福却在2005那年农忙时,意外生亡。老人从那时起就留在了陈忠福家,帮助儿媳曾桂林照看三个未成年的孙女。 陈照南不仅是唐崖司村的原住民,更是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守卫者和传承者。

【采访】

曾桂林(陈照南儿媳):(19)85年(开始)打扫卫生,看管石人石马,怕被别人搞破坏。

【解说】

原来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义务承担起了土司城遗址管理 员和讲解员的工作。

【采访】

何继明(咸丰县文物局局长):当时文管所也很需要一位在当地有声望的人,对这个古迹遗址进行看护。我们就找到了他,把我们的想法与他进行了沟通。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记者:那是哪一年的事?

何继明(咸丰县文物局局长):87年

【采访】

记者:这份合同给你们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

曾桂林(陈照南儿媳):收入不大,每年60(元),开始几年。后来每年200(元)。他不是为了那个钱。他说,文物局找了他,签了合同,他就一直要把(文物)守下去。

补孙女采访:记得爷爷告诉我,那个时候村里好多人出去打工,每个月可以挣??可是爷爷舍不得家乡??(补采访的目的:对比打工,老人守文物挣得钱,微不足道)

【解说】

谁也没想到,老人这一守就是近30年。他不仅见证了唐崖由咸丰县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亲历了唐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他说这比他给他多少钱都让他高兴。

【采访村民】

村民:一直守到他84岁高龄的时候,临终前早上还在守。

【解说】

2014年4月26日的早上,陈照南看守完两处文物回到家后,突发

脑溢。

补孙女采访:看着爷爷倒下,我们赶紧将他送往医院,可是爷爷再也 没有回家。我还清楚的记得他临走的前一晚和我说的话,他说,我相 信唐崖一定能够申遗成功,到时候你就留在这里,不要出去打工了, 和爷爷一样,做一个解说员,把唐崖的故事讲给每一个来参观的人 听,让人们知道唐崖,让他们喜欢我们的家乡。(补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孙辈能接过陈照南的衣钵,代代传承)

【采访专家】

黄院长(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这份合同)是他对我们组织的这样一种承诺。甚至是对他生活在这个土地上唐崖村的这样一个承诺,对我们祖宗留下来的遗产的一种承诺。所以,他只要有一口气,他要把这个城,把这些遗址守下来。

【同期】

黄院长:你吃中饭没

村民:还没有,坐,坐

【解说】

黄伯权,一位从唐崖河畔走出来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家乡民风民俗的研究,村里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采访专家】

黄院长(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我们土家族人身上处处都可以表现出来,它是民族的一种品德,民族的一种品性。

【解说】

2007年,陈照南的儿媳曾桂林再婚了,经人介绍,她与乡里的一位退休中学老师覃春友结合,组成了新的家庭,一家三代多个姓氏共同生活,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采访】

覃老师:我跟他的关系很好。他也把我当作他自己家里的,也就是说像他的儿子一样了。我也把他当老人那样尊重,平时他的衣服啊,我

也帮他洗洗,让他穿得干干净净地接待这些游客。

记者:他有没有未了的心愿呢?

覃老师:有啊,就是接班人有没有,经常有很多人问他这些,他说有,他就指我喽,他说,他以后就可以接我的班。

记者:他是希望有人来帮他把这个城守下去。

覃老师:对,守下去。

【解说】

陈照南终于可以安息了,他选中的这个接班人一定会像他一样,用心来守护家乡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专家采访】

专家:什么是承诺?诺,意为“是”;承,意为“承担”;承诺,则是你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到,即“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你说下那一声“是”时,你就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陈照南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用毕生的精力守住了家乡的文化遗产,还用他的言行感召着他的身边人。正是这种淳朴的信守承诺的民风,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村落它的那种乡愁记忆和世代情怀。

【解说】

这是通往石牌坊的21级台阶,覃老师说,别小看了这21级台

阶,虽然看似普通,却是大有讲究。

【采访】

覃老师:生,老,病,苦,死??生,我们土家人讲究人生有来回,那就说明陈照南老人他没有走,他的精神永远会留在这里。

【解说】

老人没有走,就如先祖留下的一诺千金的品德一样,永远留在了这个古村落里。

二、土司夫妻的诺

【解说】

唐崖土司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因山形水势固若金汤,素有“荆南雄镇”的美誉。说起它,当地从古至

今一直流传着一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故事。

【采访】

陈飞(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明王朝大量地征用了西南土司的军队,当时的唐崖土司覃鼎也是参与者之一

【解说】

陈飞,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唐崖土司城址申遗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工作。

【采访】

陈飞(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讲述覃鼎参与平定奢安叛乱的依据。 【解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奢安之乱。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在重庆起兵,围成都100多天,贵州水西宣慰司安邦彦在贵州起兵,围贵阳200多天,伺机发动反明战争。

天启3年(1623)年,唐崖土司覃鼎奉旨征调奢崇明、奢社辉,平定叛乱,战功卓著。《覃氏族谱》里记载:天启3年(1623),复征奢明,从奢明辉血战,功报大捷。明熹宗朱由校连颁四道皇令,并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

【采访】

陈飞(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荆南雄镇”牌坊正是唐崖土司随调出征的一个明显标志,随调出征实际上也就是土司对中央王朝的一个最大的承诺,这种承诺实际上也体现了土司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说】

“奢安之乱”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震撼了当时的西南各省,使明朝廷处于三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境地。覃鼎随调出征,参与平定叛乱,帮助明王朝巩固了的统治基础,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座矗立在唐崖司村中央的“荆南雄镇”牌坊,既是一代土司战功显赫的标志,也是一代土司对中央王朝的最大承诺。

如果说覃鼎是唐崖司村人的骄傲,那么覃鼎的夫人田氏,同样也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传奇人物。据说,田氏曾在覃鼎出征时,在唐崖河畔对夫君许下诺言:你安心在外征战,我负责为你守家!一诺


咸丰唐崖土司城》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04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