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客家民居ppt

客家民居ppt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13 | 移动端:客家民居ppt

篇一:惠州的客家民居

惠州的客家民居

王宏宇

客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族群,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客家方言,其次就是客家民居。

早先,惠州是粤语系地区。明末人王仕性在其《广志释》一文中就曾说:“惠州诸邑皆于南支万山之中,其水西流入广城而出,则惠真广郡也”,明代成化年开始,惠州地方发生了数量多、规模大的“流民”及“贼乱”,田地荒芜,人口锐减,直至万历初,乱始平。大量“异邑民入县(归善县)界田”,“近有隔府异省流离人等蓦入境内(惠州府属地)”。此外还有大量的种蓝(一种染料)人,开锡、铜、银矿人,百十为群流入。这些客籍人以兴宁、长乐为主,亦有不少福建、潮州或海丰人。大量的外籍人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客强主弱”的状况,后来经过“立乡约”措施,渐渐地,这些移民成了本土居民。

这些移民主要是客家人,占据了荒僻之地或山乡林立之村落。张友仁《博罗县志》有记录:“博罗立县甚古,民族当之广州、南海大同??”,“近山则为客家语系”。

清初,经历了李成栋复叛及刘国轩(台湾郑成功子郑锦将军)侵扰,惠州人死伤很大。康熙半年开始复界,大量的山区客家人迁徙垦荒而耕,此后直至乾隆早年仍有大量的客家人迁来,最后形成反客为主的状况。惠州市除了惠州城及沿江的墟市操惠州方言,还有博(罗)西部分镇操粤语外,其余地方几乎都是客家人。

由于惠州客家绝大部分集中在乡村山地,人随其居,故客家民居大多存留在乡村。

客家民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溯其源,起自东汉的“庄园制”。经历代的乱变之世,很多中原人流落迁徙。当时主导汉流民南迁的核心人物多为称霸一方的土族大地主。当迁到异地,为了防御、自保、祭祀等需要,他们将中原的传统中庭式建筑加以变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门堂屋、门堂屋组合体以及变化发展了的围屋、围垅屋。

客家聚居建筑的中心建筑为宗祠,它是封建礼教的体现,创设宗祠

以祀祖,可以明昭穆、辩祖先、聚族谊。聚居建筑以宗祠建筑沿中轴线前后布设,一般是池塘、禾坪、大门、天井,直至中堂、大堂一气呵成;左右布设廊房、横屋、各横屋以横巷相通;以前后横屋的外墙作围墙或另砌外墙当作围墙构成一座具有防御、祭祀、生活功能,既方便又各自相对隐私的“围屋式”的建筑群。

目前我市尚未发现元代以前的民居。乾隆《归善县志》卷十五《风俗》记载:“品官崇阁树坊,士庶陶瓦砌甓或为楼房,上落多有土垣者”。惠州目前发现最早的客家民居是明中期的,如龙门县沙径镇功武村“五宅”。大亚湾官溪围村和惠东县多祝镇黄思杨村民均为明末落籍,其围内尚存明代的民居。

早期的客家民居多为双堂屋,如上述沙径功武村“五宅”右座双堂屋,城郊下角罗屋的雍正初年双堂屋以及博罗县公庄镇官山村宜秋湖雍正年间建的刘陈宗祠。早期所建的双堂屋或三堂屋,结构古朴、低矮,大量使用红砂岩,少用灰浆或只用泥浆砌砖,有明显的明代遗风。厅堂横披,门罩采用素面板。

初初迁来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为生活所迫的贫民,他们迁来佃耕租种,后落籍。因其社会地位低下,所建的堂屋中堂不是殿堂式。客家人的先祖原多是中原的大户名族,他们勤劳简朴,崇尚礼仪,好举重官,来到惠州,经几代人的奋斗,很多后人或中举,或买官,得一官半职,为光宗耀祖,他们也建起了中堂为三间七架(梁)的三堂式的宗祠。如宜秋湖老楼阁(四角楼围屋),就是由于其族有人当官才在原陈刘宗祠不远处兴建了三间七架的中堂。又如功武村“五宅”,

该族廖观中于清顺治八年中进士,于康熙六年在原双堂屋右侧兴建了三间七架(梁)的“菑畲堂”。

早期的客家人迁来时将粤东北的客家民居照本搬来。前面讲过,明末清初惠州的客家移民大多数来自兴宁、长乐。兴宁、长乐虽为惠州府所辖,但因其邻近梅州,建筑深受影响,他们将原住地的居住文化带过来,兴建了粤东北特色的围垅屋。如龙门县平陵镇刘屋明末所建的双马蹄形围垅屋,惠阳区秋长镇叶姓迪春公于清康熙元年所建的马蹄形围垅屋。围垅屋在山区地方多被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利用山形地势节约用地,而且排水(洪)功能较好。

惠州土地较多,而且较为平坦,四角楼围屋最为适用。此种形式防御功能好,容易随山水择建,行动方便(不象围垅屋高低差度大),房间规整,没有像围垅屋的斧头间,面积也易扩大。自乾隆中期围垅屋已不再见,人们都采用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四角楼围屋形式。如镇隆镇大山下的“崇林世居”,秋长周田村叶亚来的碧艳楼都是四角楼围屋。

一、惠州城民居类别

早期(明代末年前)惠州(主要是指惠州城、博罗城)是广郡。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惠州城不断有客家人迁来居住,这些迁来客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和自己的喜爱,兴建了广式屋或客家屋。如都市巷裘屋,其祖于康熙初年从兴宁迁来后兴建了三堂屋;而秀水湖21号郭屋,从永安县(紫金县)迁三栋镇,清同治年间迁惠州城时则兴建了带前庭左从屋的上三下三屋。

篇二: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精选范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共2篇)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前言: 2005年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 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 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 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关键词:梅州 客家 民居 建筑 围龙屋 土楼 围屋 基本路线与行程2005年1月14日 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2005年1月15日 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2005年1月16日 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2005年1月17日 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

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围楼式 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一、圆楼——花萼楼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1、周围环境与概况 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 这也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1)土墙和卵石墙脚 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 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

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3)内部结构与祖堂 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 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祖堂位于内环正对大门位置,里面也有一个天井,上面开通,便于采光。据当地人说,祖堂和围拢屋的龙厅,是重要的风水位置,是龙脉所在,因而用于供奉祖先,同时也有较多的装饰。3、与福建围楼屋的关系 由于花萼楼靠近边界,它深深受到了福建永定围楼屋的圆形结构的影响,而与梅州其他地方的围龙屋显得格格不入。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上面所述的三环合一体等。二、方楼——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我们乘坐汽车经过大埔县城时就已经远远地看到一座乌黑的石头建筑的雏形,那就是泰安楼。根据其简介,泰安楼大约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围楼。该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 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长49米,宽52.6米,高11米,呈四方形。墙身分三层,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这与花萼楼有所不同,它的墙身大部分是由大鹅卵石和粘土混合砌成的,鹅卵石没有经过人工的打磨,却可堆成方方正正的形状,我们不能不感叹客家人的智慧与技术。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方石楼。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窗眼密布。 从泰安楼的内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木架构,这种木架构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架构。 穿斗结构的柱子是直接升上去的,中间用穿枋联系,使其稳定,然后柱子端头是檩条来支撑瓦屋面。这种构架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这就使泰安楼内外的砖木融合在一起,经济稳当。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楼的第三层的走廊是设置在外部的,通过小窗与外部相连,这个走廊仿如一条地下通道,如果没有小窗的采光,就会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样的设置,同样出于一个目的——防御,便于楼内的人把守,看哨。 泰安楼里面是左右对称的,中间有祖堂,两边住人,然而现在两边都改成厨房了,我们来到这里已经是傍晚,可以见到从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中间的祖堂又采用了另一种木架构形式——抬梁式,抬梁式有以下特点:1.在柱顶或柱网上,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叠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2.相邻层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屋顶的骨架。 楼正面有一座被装饰成牌坊式的大门。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中堂书“祖宗功德”,陈列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将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族人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用。 泰安楼历史悠久,外观雄伟粗犷,布局科学合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梅州市大埔县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2002年7月17日,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埔县已将该楼和大东镇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围龙式一、围龙屋建筑历史与风格 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

乃至北宋后期,南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或数十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它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主要结构类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二、围龙屋建筑词汇 由于历史的长期积累,围龙屋在梅州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民居建筑了,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下十座,在考察和访问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从中归纳了围龙屋的一些基本特点。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下面按围龙屋的廊、堂、厅等名称和位置(从下到上、由外及内),择重说明如下: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斗门(外大门):通向里屋的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也是客家文化最集中体现的一个部位。客家人源于河南正宗的中原汉族文化,在几次大迁徙的过程中一直都保留了尊礼重长,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这两扇斗门中更能体现出来。平时家中的左斗门是紧闭不能开启的,家人都是从右边的斗门进出,只有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方可敞开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左右斗门的根本区别在于:左边的大门比右边的大门更高、更宽敞。左右伸手:客家人在建造房子时,首先是要考虑到风水格局,最为常用的一种叫太师椅形,根据椅形来划分屋子各部分:前有垫,后有靠,一边扶手,这样住在屋里的人就像坐在太师椅上,四平八稳,高高在上。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围龙屋正面大都不是平面的,左右两边总有往前凸出而建的房子。水井:客家民居有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功能,因此客家人在建房子的时候就要将日常所需考虑进去:建房子时不但把水井、菜地和养牲口的房子,而且把果树、鱼塘也一同圈入围屋里去,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却可自给自足。确实,我们所参访的客家民居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口水井。只是水井的位置会随着建筑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考察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水井被安排在右伸手附近。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花阶:处于上堂和围屋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据当地的管理员介绍,花阶的尺寸即使是少了或者多了一公分(一厘米)也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运气和屋主的财运等问题。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上、中、下3堂:整队中轴线大门。上堂设祖宗牌位、祭祀香案。凡临终者,在此按男左女右规俗正寝归宗。中堂是意识、宴会的主要场地。下堂是婚丧大事时,锣鼓八音的乐坛和乔夫的席位。五方龙神:客家人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所以

每座围龙屋在花胎与正屋交界的中心地方都会安放五个神位按五行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来排列,曰:“五方龙神”,其象征着整个屋的风水和寓意着其后代人丁兴旺而且在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花胎(也叫花头):在正堂后面与围屋中间的半月形(如龟背)空地,其上铺有鹅卵石,是生活服务空间,用于晒衣、洗菜、搁置杂物。龙厅:即是围龙屋的中轴线房间。它正对上堂祖神位,较两边的房子大些,平时是堆放公物如天井板、桌凳、锣鼓等的保管厅。风水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俗称屋衣树,也就是风水树。围龙屋的基本风格特点离不开以上几点,另外,它不但建筑奇特,宏伟庞大,而且设计得极其精巧和科学,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说明客家人聪明与才智。排水沟:在正屋的正堂连接二个天井之间的排水沟设计如图: 客家人为什么把水渠设计成这样呢?客家人在建屋之时都已考虑到排水方面的问题,如果设计得不好容易造成积污、堵塞,所以客家人利用了水漩涡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一个折角下面都放置一个水缸,在水缸里面再放置一个浮球,当水柱注入水缸时球就会旋转,从而产生涡流现象将流入水缸里的泥沙卷走,使水渠里常年保持畅通无沉积。这种结构不但有实用意义,而且还是风水术数中的一个部位,按顺序分别在每个水缸里放置了:笔墨、算盘、如意,喻意为他的后代首先要出读书人、文人,其次是生意人和当官的。防盗门与暗锁:客家有条谜语:“巴掌安宽,手臂安长,日里用不着,夜里一暗铺用到天光。”打一日常用品,这就是客家人的门锁。 围龙屋不但居住条件好而且防御系数也非常的高,每个大门都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因为白天的时候家里的男丁大多数都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如图所示: 每个大门用五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三、历史与现状: 围龙屋的建筑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为同姓集资;一为族中海外经商成功者出资。从距今400年的清初到距今100年的民国,客家人不断从福建往广东梅州地区迁徙,大大小小的围龙屋不断兴建。此间随着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动荡变迁,屋子也由崭新到败落,整修,再败落,再整修。到了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围龙屋又该如何叙述往日的荣耀?殿堂式一、南华又庐建筑历史简介 在清末以前,嘉应州(梅州)民居多为低屋、次殿堂式平建筑。殿堂式建筑一般都表现为中原汉族府第门庭的风格。它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和斗拱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左右对称,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口镇的南华又庐和松口镇的源远楼等。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系有名的侨商。南口潘家原来在侨乡村有一座祖屋“南华庐”,是一座围龙屋,潘祥初发迹之后,在村里另觅土地,建造属于他这一支系的堂皇大屋,为不忘根本,就把新建的房子命名为“南华又庐”。二、建筑词汇1、屋名“南华又庐” 前面我们已经向读者介绍了“又”字的来源。而在我们考察的客家民居之中,称之为“堂”、“楼”的不计其数,当我们看到这一座建筑被命名为“庐”的时候,我们不禁请教屋内的管理者——屋主的孙子潘老先生。潘先生说,要有一定规模的才能叫“庐”,最起码要有二十个房间。2、排水系统 客家建筑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明沟与暗沟互相结合的:在天井四周设有明沟,另有下水道通往暗沟,前面已经讲过了围龙屋的排水系统,而南华又庐的暗沟清理系统设计使用的却是有别于围龙屋的新奇方案。在暗沟里放置了几十条小龟,任由它们在交错的沟里爬行,同时也疏通了沟里的杂物;而且龟的寿命比较长,需求也简单,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并以沟里的小生物为食就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这给我们“动水不塞”的启示。3、池塘 南华又庐不像一般的客家建筑,它前面没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水塘,但是却有围起过的痕迹,就此我们询问主人,他告诉我们,原来那里是围起来准备建水塘的,后来因为一个叔公出海时翻船,大难回到家后就大病不起,不久也便撒手人寰,为此家人特意把水塘填埋了。但用水和防火问题怎么解决呢?于是屋主就在屋里厨房旁边设了两个蓄水池,

篇三:客家民居研究

走进客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客家传统民居研究

摘要: 作为一个的客家人,面对丰富蕴厚客家民居建筑和文化,以客家人的基点,去审视客家传统民居。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而本课题则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下研究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并对其行成的客家民居聚落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客家传统民居;聚落;文化;

ABSTRACT:Facing with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root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culture, as a Hakka, we should study it by our own view. Hakka is a special rac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ography , social and remarkable humane environment of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lony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colony,culture

目 录:

1. 前言 ????????????????????????????3

2. 研究背景 ??????????????????????????? 3

3. 客家民居建筑???????????????????????? 3

3.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 4

3.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 4

3.2.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 4

3.2.2古村落与水相依???????????????????? 4

3.2.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 ????????????????????4

3.3适宜的建筑尺度 ????????????????????? 5

3.3.1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 5

3.3.2 建筑自身尺度的适宜 ?????????????????? 5

3.4绘画复杂, 色彩浓重 ???????????????????? 5

3.5高质量的施工 ?????????????????????? 6

4. 客家民居的聚落 ???????????????????????? 6

4.1自然环境层面 ??????????????????????? 6

4.2 社会生活方式层面???????????????????? 7

4.3 文化意境层面?????????????????????? 7

5. 客家民居文化???????????????????????? 7

5.1门楼和堂号的名称???????????????????? 7

5.2 祖训和家训??????????????????????? 7

5.3 大量的书斋、书院和书房 ?????????????????? 7

6. 结论 ????????????????????????????? 8 参考文献 ?????????????????????????????8

1. 前 言:

客家人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近千年里,由于历史原因,不断迁徙。而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每到一地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客”或“客人”,而他们也以客人自居,久而久之,就有了“客家”的族系。随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客家民系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主流, 客家民居也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建筑并稳定地沿传下来。近几年, 由于强劲推行的现代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 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建筑元素上, 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 创造出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因此, 将凝结着客家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 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2. 研究背景:

“客家”是指“客而家

焉”之意,由此可见,客家并

非是由中国南部固有的体系,

实际上,客家是由北部而迁徙

而来。由于客家不断由北而南

迁徙,他们居住范围很多,遍

布全球,人口也很广。据有关

统计,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

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在中国,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除此之外,还分布在四川、湖南、广西和台湾等省。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3. 客家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它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主次分

明, 左右对称, 南北中轴等。另一方面又深受山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上下结 构, 前低后高等。充分表现了它的传统风格, 实用价值及建筑艺术的融合, 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历史所处的环境。由于先有土著居住, 为防御外人的骚扰和盗贼的浸犯, 客家人在民居建筑设计方面增加了防御功能, 在结构上形成对外封闭的形态。具体分析其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3.1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客家民居建筑, 从开敞的圆形建筑, 逐渐按“ 堂、

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如今天常见的围

龙屋, 其平面是前方后圆, 左右对称, 布局呈正中有厅

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房、天井,

后面是花头, 从而组成半圆形围龙屋。屋前面是半圆形

池塘和禾坪, 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 二堂二

横” 、“ 三堂四横”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3.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客家民居与山水相邀, 建筑是环境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3.2.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不论古村落形成之初,还是后期发展,

客家人都非常尊重自然, 不会盲目地大规

模挖山平地, 甚至乡村的小路也是顺应山势, 或拾级而上, 或蜿蜒曲折, 不屈苟同。许多传统民居利用山体的错落, 形成不同的楼层, 外观层次感强, 造价相对降低。既充分利用自然, 又对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 由于这种建筑方案的处理只适应于已选定的某处地址, 很难移为他用, 建筑最终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2古村落与水相依

客家人在定居之前的选址中, 对水的

选择尤为挑剔, 不仅水质能满足生活的需

求, 水的来势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要求。

3.2.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


客家民居ppt》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35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