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优质好文 > 开封回民和部队打架

开封回民和部队打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13 | 移动端:开封回民和部队打架

篇一:回民七式门拳法简介

回民七式门拳法简介

一、源流及传人

回民七式门拳,亦称七士、齐式、七式、骑士。据传由宋朝初期回族武士所创。

清末民初(1825-1935),豫地穆郑两家前辈在河南朱仙镇设武备学堂,传授七士门拳。1926年,杨茂松任穆家武备学堂大学长,其弟杨茂才随兄学艺,得到穆家先师的教诲和严格的训练,特别是七士门泰斗穆松林先生的真传,全面继承了七式门拳。期间,王子平、常振芳、查瑞荣、杨世杰等回族武林先辈与七士门拳师们常有往来。民国时期,杨茂才移居陕西,遂在秦地传播七式门拳。

先师杨茂才是七士门拳派的代表人物,以精湛的技艺被民国时期回族宗教领袖达福生聘为保镖。居陕后,杨茂才潜心研习七士拳,并培养训练出许多优秀徒弟、学生,为七士拳的发展及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师杨茂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积累了大量的拳学资料,笔者曾上世纪八十年代协助先师整理记载了七式门的功法、资料,编撰成文,在陕西省体委的资料征集活动中荣获过“陕西省武术资料挖掘整理贡献奖”。先师的优秀弟子计有秦宝成、马保平、郭桂荣、郭桂林、侯玉顺等人。

二、七式门拳式名称

七式门拳具有系统的训练方法,精妙的技击方略,独特的修持方式,以及优秀的养生理念和健身内容。

(一)七式、骑士,亦叫汤瓶势

1、劈式;2、抹手式;3、旱游船式;4、辘轳式;5、兽头式;6、夜行犁式;7、插花式。

(二)八法

1、二十四攻手;2、二十四截手;3、三十六手头;4、二十四跤;5、七十二小手;6、兵械搏斗法;7、内功修持法;8、站八姿。

(三)拳、械套路

师傅叫做玩意,有十三式(大十三式、小十三式、花十三式、小盘式),泰山游四门,六路钻,三路炮,二十四拱手,十八枪,三十六枪’五趟圣拳,对练有单刀破枪、刀砌片(亦叫自手持刀)二十四截刀等。

(四)内功修炼

静功易筋经:霸王举鼎,阴阳掌,恨天无把,恨地无环,金钩倒挂,脑后掌,捧香炉,护心掌;动功洗髓经:金龙滚砂,倒曳九尾牛,翻江搅海,白猿拊桃,风摆荷叶,仙人指路,淑女浣纱,轻摇蒲扇。 要领:灵根动,意根守,慧功效。

(五)功法练习:殳、抓镡、软沙掌、沙包、搓功、鼎功、洗功、睡功、三分练、七分搓。

(六)拳谱、歌谣之一

托天雷起真传,拔火烧天门户严,佯攻翻作鸳鸯腿,插花收头肘双箭,避法神奇鹊踏枝,秋风扫叶鹞步闪,巧女认针开四门,进步穿心顺风莲,玉兔奔月十字战,挂面脚下劈华山,单鞭救主蒙面沙,蛇步汤瓶辘轳转,铁帚手起三炮,反臂擒得鹞抓肩,销口带箭勒马势,怪蟒出洞鹤升天,二郎蹬山探海捶,蝎子步下走四拳,乌龙摆尾回身捶,策

马喝令凯歌返。

三、体会与感悟

回族七式门武功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门派,是回族武术的“三宝”之一,强调立德为先,功夫为基,强身为要,技击为旨。

多年来,笔者跟随杨茂才先生习练七式门等武功,对先生所传授的武术真谛潜心习练,未敢稍有懈怠,并时与师兄弟们研讨切磋,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收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秦宝成师兄在担任河南嵩山少林寺武校总教练时,为进一步挖掘整理七式门武功,专程到开封、周口、西安、铜川、天水等地寻访七式门同仁,相互学习借鉴,受益匪浅。1983年,师兄曾与少林寺武僧素喜大师谈及七式门武功,并演练给大师指正。素喜大师认为,回族的七式武功与少林武功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也证实了站八姿的一些动作与少林的易筋经、洗髓经颇有相似之处。同时,我们在多年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尝试把七式的功法运用到散手运动中,曾收到显著的效果。

由于热兵器的迅速发展以及武术实用意义的转型,七式门拳术的学习和继承者为了顺应形势,刻意加强了武术套路的观赏性教学,出现了逐步放弃内功修持和实战技法的倾向,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七式门武功的健康发展,致使七式门武功的一些精良技法濒临失传。

陕西河南等地的七式门武术习练者,基本是“风搅雪”式的训练方式(即也学其他的武术套路)。因此,以査拳、弹腿面目公开现身者甚多,而不肯轻易展示其真实技艺,甚至回族七式门传人也常“秘不示人”。由于先辈拳师的相继去世,加之宣传力度不足,及多数习练者

操技自赏的心态,使七式门武术得不到广泛传播,甚至将有失传淫灭的危险。

篇二:回族的同化

民族同化 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

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

化与强迫同化两种。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而强迫同化则是反动的,二者有着本

质上的区别。 丧失

特征

阶段

强迫

反动

本质

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

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

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元朝时形成的。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的民族——回族。 ?

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

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

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

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

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

?

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的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境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通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3.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发展,元朝时设置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和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元朝出现民族融合发展的原因:

1.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促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

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 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通婚。民族差异逐渐缩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

密切。

2.元朝 统治者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时,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元朝呈现出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所以 虽然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在大一统的国家里仍呈现出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有清一代是历史上回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回民起义“从清朝初年继续到它的复灭的那一天,方告停止”【1】,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影响之大,斗争之激烈。为历史上所罕见。

回族人民前赴后继地反抗清朝统治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清朝统治者推行歧

视回族人民的法律法规,是引发回族人民起而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中外学者早有共识。白寿彝先生在40年代出版的《中国回教小史》中说:“清政府对回教人,由歧视而压迫,清律上有若干条文,对回教人之犯罪者,特别加重处罪。”【2】《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也说:“从1762年起,清帝颁发了歧视他们(回族、笔者注)的严厉的法律,使得回族人在一些情况下所受处罚比同类案件中的汉族人要重得多”【3】。

?

清朝时期(1616—1911)是回回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7 I( U$ c* m: f4 R* Z

这一时期回回民族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一方面,至道光年间(1821—1850)回回民族的人口已经达到200万;回族的农业已经十分成熟,手工业(如屠宰、制革、农产品加工、刺绣)以及牧业(如饲养牛羊)均属于农业;回族商人的足迹同样遍及全国城市和乡村,内地和边疆;回族的经堂教育自明末胡登洲创办到清代正式兴起并且走向成熟,形成陕西、山东、云南三大学派,这对伊斯兰教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回民文化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清政府日益腐败,对回族横征暴敛,实行民族压迫,挑起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回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故而,全国各地的回族穆斯林纷纷奋起抗争。由于清政府在本质上对伊斯兰教和广大穆斯林的政策是不能相融的,甚至清政府在法律条文上也明确记载要对回教人之犯罪者特别加重处罚。因此回回民族的地位每况愈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如此紧张的气氛下,清庭依然屡次制造民族纠纷,拉拢汉族地主阶级推行其民族压迫政策。更为阴险可卑的是,清庭认为“回回难治”(参见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故而采取了“以回制回”的反动政策,以期达到长期统治回回民族和“剿灭”伊斯兰教各派的目的。) [! k4 b# q, c* Z* {, a

因此,这一时期以回族为主的各族穆斯林抗清、反清起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8 @; z) t9 F6 ~, G O1 k9 o

顺治五年(1648)三月,回民米喇印、丁国栋拥立延长王在甘州(今甘肃张掖)诱杀巡抚张文衡等,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发动了起义。6 w1 k2 M$ Z/ p& _" U4 f

顺治七年,广州回族官兵在羽凤麒、撒之浮、马成祖三位将领领导下,英勇抗清。十一月,起义失败,三将皆殉,人称“教门三忠”。

乾隆四十六年(1781)正月,撒拉回苏四十三领导了甘肃撒拉、回回、东乡等族人民大起义。七月初失败,无一人降。1 F5 F+ f" f, u! p

4 r. q7 F& U7 [9 O( \2 x1 E9 M8 \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至七月,回族田五及马四圭领导了石峰堡起义。, b; @7 f7 K/ ]( x" c$ f* x: z' i) _

% H6 d+ M! s3 y2 I, X2 e/ J, M* Z

咸丰六年(1856)九月,云南回民杜文秀领导各族人民大起义,建立大理革命政权,坚持反清斗争达十八年之久。与此同时,云南回族穆斯林马金保、蓝平贵、马复初、马如龙等相继起兵抗清。

咸丰八年,张凌翔、马河图领导贵州普安厅回民大起义,历时十四年。( ]0 {* H$ V' o `

; B" B- n* f! f: `* X* G

咸丰九年,马荣先领导四川会理地区回民起义。

1 S3 E0 } u' l% e$ I/ j1 A! [4 z

咸丰十一年,山东朝城县张鲁集回民组织“西域回回大队”,参加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起义。同年,山东费县回民李八率众参加鲁南幅军起义。4 G; i P. B$ a, y C) m7 Q

同治元年(1862),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回回、东乡、撒拉、维吾尔族人民,纷纷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陕西回民义军曾建立十八大营,主要领袖有白彦虎、马生彦、赫明堂等。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形成四个反清中心:宁夏和陇东地区有马化龙为首的金积堡根据地;河州(今临夏境内)有马占敖为首的根据地;西宁有先后以马文义和马桂源、马本源领导的根据地;肃州(今甘肃酒泉)有马文禄领导的根据地。新疆回民妥明、索焕章与维吾尔族布格聂丁等人也发动了反清斗争。西北各族穆斯林的反清斗争共历时十六年,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反抗统治压迫的斗争的篇章。

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地区爆发了回回、撒拉、东乡族的反清起义,领导人有河州的回民马永琳等。; U# D: n6 F b" k9 k7 l; ~

' d G7 }1 n4 C# c: }$ Y5 R

清代对回族穆斯林的仇视、压迫和屠杀,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过的。清廷的这种“残酷镇压,剿抚兼施;禁绝新教,欲灭‘教门’;挑拨离间,制造纠纷;‘以回制回’,进行分化”(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见宁夏人民出版社《清代伊斯兰教论集》第25页,1981年版)的反动政策,不仅造成中国各民族(包括穆斯林民族)之间的隔膜,也严重影响了回回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清代对回族的这一系列迫害,形成与巩固了回回民族强烈而牢不可破的民族意识和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及精神。0 j4 H2 P7 Z. |! _, ~+ C

回回民族也和中国的其他民族一样,具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他们一方面忍受着歧视、压迫和侮辱,奋起反抗国内统治阶级的压迫;另一方面在国家有难的紧要关口,毅然投身于保家卫国、反对帝国主义和拯救民族生存、国家命运的斗争之中,在回回民族中涌现出众多的爱国义士。# i* a3 L3 ^- T% ?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中,湖南回族、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战死于定海。

7 S' j- w7 Y |' r1 |

咸丰五年(1855),沙俄驻塔城领事残害中国群众200余名,塔城回族与当地汉族一起,在徐天尧、安玉贤领导下,焚烧了沙俄贸易圈。

; t: p) v2 p! X' g% a$ \) S3 f

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河南回族、天津镇标右营游击沙春元牺牲于大沽。

% X$ L* `) i# u

阿古柏匪帮统治新疆时期,乌鲁木齐回汉人民举行了反侵略、反屠杀的起义。

, G, D$ x4 B6 j% z1 ]6 [

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中,云南回族抗法名将马维骐以及马秀廷、白金柱指挥部下痛击法军。

光绪二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回族将领左宝贵奉命率部进援朝鲜抗击日寇,以生命保卫祖国安全。: Q& K( v7 a7 d2 d! Y;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役时,八国联军进袭北京,主要由甘肃回族、东乡族穆斯林组成的中国部队在廊坊对入侵之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在北京正阳门保卫战中,马福禄英勇捐躯,名垂青史。; |! M+ ^% h" ~- h `( d & k# H, e$ x, \. {- B9 k

民国时期是回族人民进一步觉醒的时期。

2 P* z. b+ B) H4 F( @. V1 k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回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投入到火热的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之中。+ B0 ?) S* w7 Z r

1911年辛亥革命,孙中山明确提出“信教自由”与“五族共和”的口号,认为“回族在中国历代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亦最强。故今后宜从事于回民之唤起,使加入民族解放之革命运动”,“回族向以勇敢而不怕牺牲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之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一绝大这保障”(这里孙中山“五族共和”中“回族”之概念系指包括回族在内的中国穆斯林。。

% z @9 [- O6 w5 }1 z

这一时期,回回民族已经不再固守民族宗教的狭小圈子,而是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倡导“于不同之中而求同”(见《醒回篇》),认识到“任何宗教总不能因循保守,一成不变”,(马寿千:《辛亥革命时期回族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的态度》,载《中国穆斯林》1981年第2期)因而各地均涌现出一大批为国效力甚至捐躯蒙难的辛亥志士。

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1904—1907年间,京津地区回族丁竹园、丁宝臣兄弟先后创办《正宗爱国报》和《竹园白话报》,撰文抨击清廷的黑暗统治。为此,丁宝臣惨遭封建军阀的杀害。/ Q% B- g+ T: }$ N) g

回族同盟会会员马骥云是武昌首义的策划者之一,被推为革命军政府的司勋和军务筹备员。起义中,马骥云参加了攻打督署辕门的战斗,名列辛亥革命首义六百八十五名有功者之甲种第三十五位。

) W. D# Z3 N6 u7 d1 W

回族革命志士单鹏彦(一作丹鹏晏)参加河南反清秘密组织仁义会,任分部首领。河南光复起义前夕,他率部参加义军,担任敢死队队长。1911年12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而英勇就义。

篇三:《走进回族》

目录

绪论 回族简介

第一章 衣 食 住 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服饰特征 饮食习惯 建筑风格 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 婚姻 亲属称谓 丧葬 语言文字 语言 文字 民族传承文化 文化科学 音乐 舞蹈 节日文化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圣纪节 宗教信仰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渊源 伊斯兰信仰的基本内容

绪论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

国,吸收汉、蒙古、

维吾尔等民族成分,

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

的民族——回族。

回族,有人口

约9,820,000人

(2000年人口普查

数据),是中国少

数民族中人口较多

的民族之一。主要

聚居于宁夏回族自

治区,在新疆、青

海、甘肃、陕西、

山西、河北、天津、

北京、上海、江苏、

云南、河南、山东、

内蒙古、辽宁、吉

林、黑龙江也有不

少聚居区。 回族是

回回民族的简称。

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吸收了汉族、蒙古

族、维吾尔族等生

活习俗,服饰特别。

回族有小集中、大

分散的居住特点。

在内地,回族主要

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喜食炸油香。

回族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藏、傣、白等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

第一章 衣 食 住 行

第一节 服饰特征

回族服

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区中,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的

传统穿衣打扮。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服饰女子服饰

(一) 男子服饰

回回帽: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回族传统男帽,一种无沿小圆帽。回族在礼拜磕头时,前额和鼻尖必须着地,戴无沿帽行动更为方便,遂发展成为一种服饰习俗。

戴斯他勒:波斯语音译,意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长头上缠的布。

麦赛海袜:亦称麦赛袜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种皮制袜子。“麦赛海”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皮袜子”,一般用近似皮夹克软、薄的牛皮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


开封回民和部队打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34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