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孔子让我懂得了为学不少于700字

孔子让我懂得了为学不少于7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9 11:50:13 | 移动端:孔子让我懂得了为学不少于700字

篇一: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

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

《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事,该书结构零星散乱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伦理、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观点,许多内容从量上来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本文就孔子为学方面的观点进行论述。

孔子的为学观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和学。教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教学实践当中,即孔子以怎样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三千弟子进行教学。《论语》中对孔子教学观点的反映主要包括四点,即因材施教、提倡教学相长、主张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坚持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

在孔子以前,大奴隶主掌握着文化教育大权,一般人是无权接受教育的,只有那些大奴隶主中的少数人才有受教育的资格。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些开明人士认为应该发展平民教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将学在官府转向了学在民间,人们只要愿意学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来他这里求学,于是孔子三千弟子身份各异,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学生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应该按照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如《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都向孔子问仁,孔子根据三人不同的个性以及身份给出三个不同的回答。再如冉求为人谦虚,缺乏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而子路遇事总是喜欢抢在他人前面,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孔子就告诫他要沉稳。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观体现在他平时对学生教育中,这种观点在当今普及教育的潮流显出弊端的情况之下显得尤其重要。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非常喜欢和学生们相互切磋,讨论问题。《论语·公治长》中体现了这一点。一次颜渊和子路陪侍孔子,首先孔子让他们两谈论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先回答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接着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然后子路又问孔子道:“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在教学当中注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借助每个人身边的生活为媒介来帮助其教学,融情于景的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深刻的道理从而主动进行思考。如一天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于是对着学生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们看那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啊!孔子通过这种眼前的情景提醒他的学生时光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发奋图强啊。又一次,孔子和学生在郊外,看到眼前一片松林,于是孔子对学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严寒的季节里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孔子以此告诉学生应该坚强不怕环境艰苦,要经得住生活苦难的考验。

最后,孔子不是仅仅只教授学生脱离生活实际的道理,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社会实践,孔子的思想观点中多是积极入世,教学生如何提高自己修为然后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辜鸿铭:“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的说法。《论语·子路》中讲:“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出使到了外国,却不能独立地应对;像这样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主张学生学习就应该学以致用,如果应用不到生活当中去,学了再多也没什么用。

《论语》中孔子的学习观点主要有点:及时温习、善于思考、态度端正、擅于从生活中学习。

《论语·学而》开篇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后按时复习也是件愉快的事。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知识道理,也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其次孔子鼓励学生要勇于思考问题,,要将思考问题看作学习的一部分,他对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那么学习也就像一阵风吹过什么也没留下一样。再次孔子强调:面对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举止如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

习态度如不端正,学业也不会巩固。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学习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如果不端正态度,事情就难以做好。最后孔子告诉学生学习要擅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大家去学习的知识和道理,并不仅仅只是师生坐在一起听老师讲一些道理就叫学习,在生活的磨练中通过观察思考学会做人也是学习。《论语·子夏》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如果一个人的修为比较高,虽然没有进行过正式的教学的学习,我们也认为他是学了的。

孔子的话,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应该说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是大课堂教育,老师很难结合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很多的教育弊端出现,很多的学生学到了课本的死知识但在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去愉快地生存,就像今天所说的高分低能。这当然并不是像孔子那么因材施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时代的改变使得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极其复杂。其次,今天的学生的学习多半是学习某种在社会谋生的技能,而为个人修为而学的学习已经在减少,为个人修为而学的多是等到物质基础保证之后如果有自我学问提高的自觉才会有条件进行。这也不能说好与不好,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并不能说我们现在的就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完全向孔子那个时代的那种教学那样来办。这也不对,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孔子的道理中能用到当今教育中来的我们就用,已经不适用了的就应该搁置,不过孔子有关学习和做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的。《论语》的当今意义是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它。

篇二:孔子为学及其现代启示

孔子为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明智,学可以致用,学可以立德。孔子为学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孔子、为学、致用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生下来就会知道的人,是上等的资质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资质;经历困境后才知道要学习的人,又次之;经历困境仍然懒散不想学的人,只能算是下等资质了。“生而知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是指天赋、智慧独厚,或者某一方面的智商特别高倒是有可能的。“困而不学”的人,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不少,他们虽然历经困境,但始终不欲学,因而“斯为下矣”,成为下愚,也就不足为奇。严格的说,“学而知之”才是主要的途径,主动自觉的学,广泛深入的学,学而不厌才能真正达到“知之”。

一、 为学之作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自主的面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了知识要能运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知识再多也是白学。为学,不仅在求知,以知为用,而且要以学求道,借以成性成德。

(一) 学益终身

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出于生存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处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的觉醒,终身进行学习是立于社会的最佳选择。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的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从小立下为学的志向并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更加辉煌,人生的价值才更能够得到展现和升华。

(二) 为学养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道德修养这件事,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这里的“之”,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但是孔子更注重的是道德的修养和教化。做好事情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和爱好,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以学为乐。做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是在学的过程中升华的,正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得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将提高自身修养的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的人必然能够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三) 博学求道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广

泛的学习历史文献,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既是一个人具有了“仁、义、礼、智、信”。可如果“不好学”,往往也是流于“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荀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读书三年,还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同时,“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颐之言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和充实自身,当今学者的目的是为向人炫耀。这里他提出了为学的目的问题。为学到真正有益的知识,做到有真才实学;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愉悦身心而读书。为学不仅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途径,更是人类知识超越、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所谓“为己”之学,就是为了修养自身的学问到的,提升自己的素养而学。

二、 为学之方法

(一) 乐而好学,实事求是

孔子一生乐而好学。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自己说之所以被人称为博学多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勤勉好学得来的。怎样勤勉学习呢?他说过几段发人深省的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就要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动作敏捷而少说废话,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他觉得好学之人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也坦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然而,当今社会真正将为学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种乐学好学的境界值得当今国人深思和效仿。

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也是为学最基本的准则。孔子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为学精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就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捏造的人,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言必有据。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的事情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是智慧的表现。可见孔子很重视实事求是的为学精神。

(二) 学习结合,思学并重

孔子提倡为学应当把学与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子曰:“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论语集注》)研究过去的知识,可以学到新的学问,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新思路,做出正确的应对。子夏对此也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孔子认为,为学应当将学与思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学习必须思考,思考离不开学习。同时,学应当放在首要地位,思而不学徒劳而无益,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思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子夏对学思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其次,对言行的反思也不可忽视。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三) 谦虚谨慎,取长补短

孔子在学习上总是不断取得进步,终抵于大成。这与他虚心好问是分不开的。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在当时虽已被誉为圣人,但他自己还是这样感觉不足,遇事多问,对质疑问难有正确的看法。故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之所以为被谥为文,就是因为他勤勉好学,不以向低于他的人问难为耻。

孔子好认为,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从可以证验的文献上来看,孔子曾学礼于老聃,访乐于袭弘,向郊子问官,向师襄学琴,只有他人有一点善言善行,皆为其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每个人各有所长,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在不断的发现自我劣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成长和进步。

(四) 知行结合,识践连结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毛泽东同时也曾提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去的人是算不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的。”学习书本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时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

同时,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一思想实质也体现了学习与致用的关系,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也体现了知与行的密切关系。

篇三: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67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2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些关联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3、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会认 2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

2、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

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17 孔子拜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总结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四、总结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板书:

17、孔子拜师

远近文明 风餐露宿

总觉 不够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

上前行礼

练习设计:

一、形近字

闻( ) 仆( ) 闷( ) 镜( )

简( ) 扑( ) 阅( ) 境( )

二、近义词

闻名——() 大概——( ) 连忙——()

迎候——() 长进——() 敬重——()

18 盘古开天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
孔子让我懂得了为学不少于7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76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