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2000字论文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2000字论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8 11:25:11 | 移动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2000字论文

篇一:淮海纪念塔战役论文

淮海战役历史经验述论

淮海战役纪念馆

关键词:中国解放战争淮海战役 历史经验

摘要:名扬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 军于1948年l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 中心的淮海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这次战役具 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歼灭国民党军人数多的鲜明特 点。战役双方共投入兵力140多万人,其中国民党军80 多万人参战,人民解放军6O多万人参战,另外,还有 543万支前民工协同人民解放军作战。这次战役东起海 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现薛城),南达淮河,涉及苏、 鲁、豫、皖4省。此役,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5万余人, 消灭了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兵团,为人民解放军 下一步渡江战役作好了充分准备。它的胜利连同辽沈、 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的反动 统治,为全国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加快了解 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淮海战役以其辉煌的战绩赢得了世 人的瞩目,它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吸引了众多军事专 家和研究者们的目光,作为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 正义战胜非正义的典型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 事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对其历史经验的 回顾与深入研究,不仅对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与发展具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而且对于人民解放军打赢未来高技术 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是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先

决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

中央军委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对国内政治、军事形 势积极、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中央军委相机而动, 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为赢得这场

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宏观把握全局,积极捕捉战机,将帅协谋促成

一14一

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

经过解放战争前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

煌战果, 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逐渐有利于人民解放 军。而国民党逐渐失去民心,已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 机之中,军队统帅部内部对战略方针争论不休,举棋不 定,国民党军的5个战略集团均被人民解放军分割、牵 制,且军队内部之间互相掣肘,难以进行有力配合,种种

原因致使国民党军在军事上节节失利,不得不对战略方 针一改再改。在全国战场上也被迫由“全面进攻”、“重点 进攻”转入“全面防御”、“分区防御”。解放战争进入第3 年,中央军委根据全国的战场形势,指挥人民解放军发 动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使全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 的转折点。解放区进一步扩大,人民积极发展生产,国民 党军则被迫由“分区防御”改为“重点防御”。特别是华东 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在济南和辽沈战役中所取得的胜 利,不仅再一次地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使敌我 双方在军事、政治力量的对比上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且 人民解放军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已占据优势。这一切,为

淮海决战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时机。

淮海战役是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提出的。当时,

根据全国的战场形势,为了在济南战役后进一步依靠老 解放区,打几个大仗,乘胜扩大战果,华野前委及时召开 会议,在展开讨论,统一思想后,初步确定了由鲁南南 下,出苏北、战淮海,然后攻略徐州的作战方针。会议的 讨论意见由华野代司令员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晨, 署名向中央军委作了汇报,并进一步提出了4个设想的 实施建议,其中第一个建议得到了刘伯承、陈毅、李先念 的首肯,同意在攻克济南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并且一 致认为第一战役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一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 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部分国民党杂牌部队起义或投诚则收效更大。同时还表 示,中原野战军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争取在江汉地区 歼敌一部,以吸住西边的敌人,配合华野在东边的作 战。中野的这一行动,为后来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并肩 作战,奠定了基础。9月25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华野关 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并要求华野在l0月10日以前 作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准备工作,并召开一次干部会 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lO月11日,根据当 时实际情况,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 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对战役作了具体的指示,划分出战 役的3个阶段,确定了战役的时间和作战方向,为淮海

战役的全面胜利从理论上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是在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和

前方指挥员的积极努力下,在全面把握战局,群策群力 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来的。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中央军委在决策时积极、审慎、果断的态度,总揽全局的 恢宏气魄,还能看出他们在重大方略的决策上不武断从 事,高度发扬民主的精神;他们非常尊重前方指挥员的 建议、意见,及时采纳积极可行的作战方略,多方位、多 渠道、多角度地了解前沿战况,使战役逐渐朝着最有利 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前方指挥员在正确理解中

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后,也能结合战场的实际情况加以分 析、总结,积极提出合理性建议,为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 提供必要依据,最终使战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

了人民解放军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二)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攻击目标,夺取战场主

动权

恰当选择好首要突击方向,使兵力迅速切入战局,

夺取先机,是打赢战役的关键。因此,精心选择攻击目 标,以夺取战场主动权,便成为打赢淮海战役首要思考 的问题。淮海战役发起前,国民党军约60万人(战役发 起后增加到大约80万人)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 津浦铁路线上,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面对这种战 局,人民解放军究竟从何方切入较为有利,颇值深思。分 析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点:首先,选择的目标应是敌人的 薄弱环节;其次,它要有利于我们分割;另外,还要让它 能牵动敌人的全盘动作。基于以上考虑,中央军委经过 缜密研究,在9月25日给华野的回电中指出,“你们第 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把首歼黄百韬部确定为首要突击方向。战前,黄百韬兵 团驻在徐州东侧新安镇周围,是徐州“剿总”的“右臂”, 位置突出,兵团的作战力量较薄弱。第一阶段如果砍掉 这一“右臂”,不仅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南北夹击,切 断国民党军海上补给线,而且有利于人民解放军南下进 行下一步作战。首歼突击对象确立后,为确保其顺利实 施,中央军委根据华野的处境同时指示中野,“蒋匪重兵 守徐州,其补给线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断”,“陈邓主力似 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 州之形势”。很显然,中央军委向中野作出的这一作战指 示.目的是为了使中野能够有效地配合华野对黄百韬兵 团的作战。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精神,战役第一阶段,人 民解放军不仅把国民党军在海上补给线和陆上的补给 线同时掐断,而且中野与华野声东击西的配合使敌人一 时无法判断人民军队的主攻方向,无法聚集有力兵力进 行打击,使首歼黄百韬兵团的计划得以实现,对淮海战 役第一阶段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在 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同时,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首歼黄维兵团的决定是在极其复杂的情

况下确立的。战役第一阶段尚未结束,中央军委、总前委 就已经在酝酿第二阶段的作战方向,最初的计划是打徐 州的援敌李弥部与邱清泉部。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徐州 的敌人总不敢离开“后方”保护伞贸然前去增援,破坏了 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的计划;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虽然 脱离后方,劳累疲惫,但是武器精良,如使之与徐州的敌

人会合,势必影响整个战局;蚌埠之敌也有增援黄百韬 的动向,也必须用一部分兵力钳制。假如形成两个战场 分别与敌争夺,人民解放军在武器与人数上与敌相比又 均感不足,所以在钳制蚌埠之敌的同时是先打徐州援敌 还是先打远道来援的黄维兵团,面临抉择。这个问题从 11月13日中央军委要中野准备对付黄维的时候起开 始商量讨论,中央军委、总前委每天的往来电报十分频 繁,直到人民解放军将黄百韬兵团歼灭后的1949年1 月24日,中央军委在权衡利弊后,给中野的电报中方有 肯定的答复:“完全同意先打黄维。”这一指示为战役第 二阶段确定了首歼方向,使人民解放军合理地使用兵 力,把握有利态势,抓住战机,攻敌不利,并使第二阶段 在整个战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战役第三阶 段,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着眼,首先下达进行20天战场 休整的命令,目的是为了配合华北地区平津战役的作 战。在完成配合平津战役作战的任务后,1949年1月6 日,华野开始对淮海战场上最后一股敌人——杜聿明集 团发起总攻。中央军委高屋建瓴,对这一作战目标和时 机的把握,不仅使战役第三阶段在破坏性小,伤亡少的 条件下得以顺利结束,而且使全国战场形成了互相支

持,互相呼应,环环相扣的良好局面。

(三)机动灵活地运用多种战术。全面击败敌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直接指导

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这一军事思想贯穿于整个战役的 始终。它不仅表现在对重大战略方针的宏观把握上,而 且表现在对具体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上。战场是瞬息万 变的,在作战中,战略战术的有机运用往往关系到整个

一l5一

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 战役的得失成败。战局如棋局,一着走好,全盘皆活;一 着闪失,全盘皆输。这就要求参战双方在稳扎稳打的基 础上,必须不断灵活机动地变换战略战术,捕捉战机,以

赢得战役的主动,全面击败敌人。

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 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

是人民解放军在转入战略进攻后采用的一种战术。淮海 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合理、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法,取得 了显著效果。战役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大胆地穿插在 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敌人之问,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以 碾庄为中心的20多个村庄内,这时黄百韬仍凭借原有 工事进行顽抗。面对强大的敌人,不可强攻,面对敌人坚 固的工事与掩体,更不可硬攻,而需要采用新的战术把 敌人的“强”与“坚”转化为“弱”与“软”。此时,与敌人对

阵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战术。人民解放军变运动战为阵 地攻坚战,进行逐村逐堡,稳扎稳打地扫清国民党军,战

斗中还穿插运用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 其部署”的战术原则,与敌人比耐性,比韧性,一点一点 地消耗敌人,吞食敌人,使战役第一阶段最终取得自身 伤亡小,歼敌众多的战绩。战役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将 黄维兵团包围在安徽双堆集地区后,逐渐由运动战转入 阵地战。包围圈中的黄维兵团也由攻击前进转为固守待 援,并凭借精良的武器、坚固的工事,与人民解放军顽 抗。相持的几天中,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战员在战壕中积 极、深入地召开“诸葛亮会”、军事民主会,群策群力研究 制定出了近迫作业的阵地攻坚战术。具体讲,就是利用 晚上行动,战士们摆成一字长蛇阵,每人手里一把铁锨 隐蔽向敌军阵地推进,待第一名战士离敌阵地只有50 多米时,一声令下,集体卧倒,首先是卧着挖,然后跪着 挖,继尔站着挖,再将散坑互相连接,最终形成与敌人地 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这种近迫作业的阵地攻坚战 术,能使人民解放军及时占据有利地形,聚歼固守之敌, 稳打强大之敌,并使国民党军轰炸面积较大的飞机,射 程距离较远的坦克都派不上用场,从而增大了自己土

炮、土枪的威力,加快了歼敌的速度。

攻济打援与集中优势兵力战术的并用 攻济打援 就是用足够的兵力去攻击主战场的敌人,而集中更大的 兵力攻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以此牵制敌人互相配合的意 图,破坏敌人的合力,然后逐个歼灭敌人的战术。集中优 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是人民军队的军事法宝, 它最适用于“对于缺少第二线兵力的敌人”。淮海战役的 每一阶段,人民解放军都将这两种战术进行了恰当融 合,巧妙地实施运用。在第一阶段打黄百韬兵团时,除了 用足够的兵力(5个纵队)有效地钳制主战场敌人外,又 以优势兵力组成了强大的阵容(8个纵队)去阻击徐州 李弥、邱清泉兵团的东援,牵制(中野的一部兵力)河南 确山地区黄维兵团的增援;第二阶段,为保证人民解放

一16一

军南线围歼黄维兵团的顺利进行,不仅用中野的全部和 华野的一部兵力保证主战场的作战,还集中了优势兵力 分别在徐州以南,蚌埠以北阻击徐州的邱清泉和孙元良 兵团,以及蚌埠的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的增援,从而不 给主战场敌人以喘息机会,致使他们彻底丧失机动能 力,确保人民解放军在主战场作战的进行,取得作战的 全胜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使多种战 术得以有饥、灵活地运用,使人民解放军在人数、武器方 面均劣于敌人的情况下,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二、英勇善战、精诚团结、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是淮

海战役胜利的根本

篇二: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周星期天上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在那里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了革命的气息,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我们见到了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十人桥”的场景,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还看到了战役胜利之后老百姓欢庆的场面。在这些烈士面前我只能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我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只能说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回的幸福却让我们轻而易居得到,可我们却不知珍惜,我们抱怨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太注 重实际的利益,却忽视精神的境界。和我们的前辈比一比我们缺少的是他们为民的思想和精神。

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和革命先烈的景仰,我们首先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塔,瞻仰领导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题词,体会伟大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理向五前委(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鞠躬致敬,并认真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事迹。

活动第二项,团队成员参观了淮海战役博物馆。这里展示了淮海战役各阶段的战斗历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困苦环境中坚定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广为传颂的话语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先辈们或面带微笑,或表情严肃。但他们那笔挺的身板却传达出无比的自信,显示了我国开国名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一股豪情涌上心头,倚天持剑,挥戈一舞的画面浮现眼前。虽说和平是时代的呼声,但军备确实要常抓不懈的。功成名就的途径有很多,只要你有心,说不定下一个被人瞻仰的人就是你! 我不觉昂首挺胸,迈着大步走向纪念馆。任凭解说员的声音再怎么悦耳动

听,解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无法引起我的注意。我的心灵震撼了,我要动用全身的知觉去回顾、去体验那段历史!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多么悬殊啊!我军指挥员又是多么能谋善断啊!因此,尽管我军装备落后,却任然打得国民党反动派抱头鼠窜。胜利的号角在吹!庆祝胜利的人民在舞!有人民群众支持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洞穿的钢盔,弹痕累累的墙壁,如山的战利品,还有人民军队运用智慧组装的新式武器,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明间流传着这样一支歌谣: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我们民工同志,好好爱护伤员,伤员为咱流血,咱为伤员流汗。为国为民,流血流汗,伤员为咱,咱为伤员。——担架队员李省三,吱咯吱,碾儿响,碾米忙得慌,推得推来簸得簸,倒得倒来装得装。快快送到前方去,同志吃了打胜仗。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不怕苦,不怕

难,爱护公粮理当然。粮食就是命根子,打敌人的老本钱。

这支歌谣生动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我党的亲切的关系,军民就像鱼和水,真实的反应了党民一心,这样的战斗,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会输呢!

也许时代在变,但我们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不能变,我们在为我的同时也想想他人。今天在先烈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同行们,让我们发扬革命者的一点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先烈们安息吧!

篇三:观淮海战役纪念塔有感

观淮海战役纪念塔有感

早在来徐州上学之前,我就已经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了解到了淮海战役。所以来到徐州之后,我就一直期待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去了解更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故事。

当我一进入纪念塔的大门时,就感觉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气氛,一路上来来往往的游客都安静地观摩着,不似其他景点那般吵闹。当我沿着路一步步向前时,就看到了恢宏壮大的纪念碑,上面的几个金色大字“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纪念碑上的战士依旧保持着冲锋时的动作,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一群战士拿着枪勇敢无畏地向前冲锋,尽管有战士倒下,但是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不断地向前着。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一共有30000多名,他们的名字就刻在纪念碑旁边的长廊上,为世人所敬仰。在烈士名字的旁边有国家元首及当时的将领题的字,以此来表达对烈士们的纪念和哀悼。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邓小平主席题的字:“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省:你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对这句话的触动很深,当时参与战争的先烈们哪一个不是希望祖国能够早日解放?哪一个不是希望广大的中国人民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甚至可以用自己的鲜血去换来别人的幸福!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绝对不是仅仅用伟大就能来概括的。我还发现相邻的名字都具有相似性,想必当时家里的兄弟都选择了上战场来使国家早日解放吧!就凭这一点那些烈士就值得被

世人纪念。

如果说纪念塔旁边的走廊上的那些烈士的名字给人的感觉仅仅只是数量上的多少的话,那么在纪念馆里的那一样样当时战争时的物品的话,更是让我震撼。纪念馆里保留着当时报纸上的沈阳解放,东北解放的消息,保留着当时刘伯承等人的战役报告手记,还保留着当时通信用的电报机,电话机等。每一样东西无不反映了当时解放军打仗时艰苦的状况,纪念馆还有一处模拟了毛主席等人在西柏坡开会时的情景,他们5人在研究着桌上的地图,毛主席手握卷烟,眼睛望着远处,似乎在想什么对策,而周恩来总理的眼睛一直盯着地图,似乎在研究些什么。而对面模拟的是当时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府开会时的情景,几个将领端正地坐在座位上,他们每个人的前面都放着水杯以及军帽。蒋介石站在桌子边似%b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2000字论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67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