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材料?写好材料?蚂蚁范文网提供各类范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蚂蚁范文网 > 其他范文 > 常用公文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

来源:蚂蚁范文网 | 时间:2022-03-02 16:01:47 | 移动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于1883年至1885年,是尼采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尼采最珍爱的作品,在这之后的作品和信件里反复提到本书,甚至认为它有着堪比《圣经》的重要意义。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一】

  在我看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很好的概括了尼采的思想,展现了尼采的高超的语言能力。尼采在书中演化为查拉图斯特拉,从高于常人的高度下降,向世人展现他的精神。在阅读是,我时常会感觉到一种若有若无的压抑感,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一种死海般的孤独。对啊,尼采的人生几乎是被这三种情绪占据的。他一生平淡而悲壮。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但时至今日,尼采仍以极‘强的感染力影响着无数迷惘的人。’

  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这本书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于“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深刻感悟。

  超人哲学

  关于超人一词很早就在书中出现。当查拉图斯特拉走到森林外,看到一个走钢丝者的表演时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某种东西。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让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吧!(大地与上天想对应,忠于大地,即拒绝天上,拒绝上帝)。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容纳不洁的河而不至于污染,人必须是大海。超人就是大海!”超人是人的最终目标,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他只是超人的宣告着,人不是超人,是成为超人的桥梁,所谓超人意志,就是人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人必须要有毁灭的觉悟,人可以成为下一个人的桥梁,此处意义重大。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生活的代价。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走绳者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喜爱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蔑视末人的理想社会,敢于进行危险的超越,勇敢地向着超人的理想前进。超人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将受到旧势力的疯狂攻击,走绳者的坠落就标志着基督教教义的胜利,这教义抨击所有违背基督教教义的事为原罪并对触犯原罪的人处以死刑。查拉图斯特拉试图让走绳者在临死前明白,他(走绳者)本来已经超越了基督教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教义,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做出不存在灵魂不死的结论。要知道肉体和灵魂始终相依相存;肉体是经济基础,灵魂是上层建筑,肉体终结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绳者虽然没有走到绳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创新者,是一位向着超人理想奋勇直前者。他也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所以,不断超越自己吧!要有毁灭的觉悟!

  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它不是僵死不动的,它像河流,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尼采很欣赏叔本华,曾多次称赞他,因此也深受叔本华的思想所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实际是同一个东西,即求生存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不过二者也有差别。在叔本华那里,事物的生存意志的目标仅仅在于求生存,尼采则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求生存可以说是事物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决不会满足于这种要求,凡有意志存在的地方,即一切事物,都必须追求力量的强大,竭力占据优势。难道没有强大的力量,不占据优势,能够统治、征服、战胜他物而生存下来吗?!当尼采把生存意志本来就包含着的意义揭示出来,并加以强调时,他就把生存意志叫做“权力意志””(又译“强力意志”)了。当尼采把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说成生命意志的本质特征,并肯定、倡扬生物的这种特征,在这样的权力意志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哲学体系时,他的哲学就与叔本华那种主张否定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的哲学区别开来了。尼采的哲学是一种具有积极外表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疯狂色彩的哲学。

  权利意志是对人的肯定,是对人的欲望的肯定,向当时的基督教发出挑战。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运用他那高超的语言能力,把文字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圣经》上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尼采却说:“盗窃一定比受取还要幸福”。这种能力也体现在书中的诗歌里,<夜歌>在德语写的作品中被誉为最高之作,尼采也自称本歌为“旷古最孤独的歌”。我在读到此诗时,便隐约感到孤独到极致的感觉,但同时,也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下面是本诗的节选

  唉,我的周围全是冰,我的手在冰冷上面烫坏了!唉,我心中有一种焦渴,它渴望你们的焦渴!’

  夜来了:唉,我竟不得不做光!渴望夜晚的一切!而且孤独!

  夜来了:现在,像泉水一样从我心里涌出了热望——我渴望说话。

  夜来了:现在一切跳跃的喷泉都更加高声地说话。而我的灵魂也是一柱跳跃的喷泉。

  夜来了:现在一切热爱者之歌苏醒过来。而我的灵魂也是一个热爱者之歌。

  从尼采身上,我委实学到了极多。有了对抗一切磨难的坚韧,有了蔑视恶人的信心,有了批判自己的过去的公正,有了否认强权的勇敢。

  正如尼采所歌唱,现在一切跳跃的喷泉都更加高声地说话,而我的灵魂也是一柱跳跃的喷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二】

  一直都不知如何去开始这段文字,不知怎样去唤醒这样一种思维的前奏。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行思仿佛被一股强劲的力量俘获了,曾试图挣扎着超越,可对于一个在酒窖中沉迷的醉汉而言任何形式的挣扎于反抗都显得可怜至极,于是一种深沉的,凝固的情感便潜入了我的思想,在夹裹着朦胧气息的宙宇中,我曾一度放弃了书写,取而代之以精神的流浪……

  每一个博大至深的主题或是伟大卓越的灵魂都容易让人深陷思考的黑洞,那些试图给予自己所读之物以个人见解的人永远都很难在主题与客体间做到公正。我,也不例外。所以我未曾在第一时间给所读过的东西寻找“恰当”的阐释,在著作面前我首先放逐了自己,而后是灵魂的流浪。无意间在途中碰见了酒神狄俄尼索斯,他将迷茫的我再次灌醉,让我的生命表现出了迷醉,激奋的状态,此时我变得酣畅淋漓,放肆无忌,在一种原生力的鼓舞下张开了全身所有的毛孔,坠入了酒的天池……

  在我迷醉之时酒神不见了,而酒的香醇却久久缭绕在心扉间。瞧啊,那人!不,分明是酒!《查拉图斯特拉》是酒神精心调配的一尊浓烈的酒,醇厚,绵长,上心,但不上头。而查拉图斯特拉又是谁呢?在他降临世界之时便有人将他称为另外一个人—尼采!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尼采心中最高的神,那神之生命凸现的高亢与激昂,不也是尼采所追求的人生至境吗?尼采是一种深入人之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经酒神狄俄尼索斯传至尼采后又被注入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灵魂。哪怕是将力量与精神注入了一个由文字架构出来的人物也丝毫没有削减本应有之的“酒劲”。路漫漫其修远兮啊,查氏真是个被灵魂化的尼采,他并未将自身作为安葬这股力量的躯壳。幽静意味着停滞,在他眼中人生不是一个停滞的水潭而是一条跳跃奔腾的河流,他所关怀的是如何发挥人的潜能,向更高层的思想迈越,因此,他他要成为一位布道者,一个苦行僧,将新鲜的血液输送给世人,将智慧的光环带给尘世,让世界一同迷醉在他的思想与力量中。站在思想的高峰上他俯视群峦,挥舞着铁锤思考,并用狂傲的语句粉碎着一切的权势,伦理,教义,甚至是至上的上帝。他用自己的行思去感化众人,让他们抛弃旧的思想,而他又无时不刻的对众人展开雷雨交加的批判与嘲讽。毫无疑问,尼采的这部著作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战栗,使基督教神学在高处发抖。这样的书,这样的思想难免会引发学术界与思想领域内空前的交火与冲撞。似乎这种毁灭性效果不但没有将尼采破坏反而让他在超人的意志中得到了永生。

  狂人,疯子,偏执狂,激进主义分子,杀死上帝的凶手等诸如此类的论断席卷而至,当然也不乏人们对尼采的同情,曾多次有人为大师辩护:以往的种种狭隘论断均是对大师的误解与曲解。而将这种曲解大作发挥并落实到行动上的也正是恶魔希特勒,而被恶魔所利用的尼采是很难重获清白的。可无论是严酷如强鞭的言论还是凶狠似战斧的愤怒扑向了大师及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依旧活着,尼采也以那超人的姿态朝着世界狂笑。正如尼采本人所说“这本书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书,也是无人能读得书”,之后他又说“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查氏活着,他与一个故事人物理应有之的情感—对他来说当然是孤独—活着。尼采活着,他与超人的精神和强力意志活着。仿佛,他存在的方式早已宣告了他那脆弱情感的死亡。在他自身看来,这正是超人所需要的,正是一个面对无数敌人的战士所必需的。为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保持自己的信仰与精神,尼采先后与自己的师友叔本华,瓦格拉决裂,查氏作为他的代言人在对权威与众人的否定过程中为敌人那野兽般的攻击选定了目标。尽管尼采不愿让世人有用情与怜悯之心,他追求的事精神上的强者,而他所创作的查氏终究无法叫人把那份同情给埋葬。若说等高咏诗是诗人的传统,那么孤独便是哲人的命运。大概尼采不肯屈服于这种命运,要成为超人,所以强大的他试图创造一个同样强大的代言人—查氏时,自然而然的衬托出了第二者的孤独。

  一切的一切对尼采而言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在他看来,一切伟大之物总是远离了市场和荣誉才能发生的,新价值的发明者总住在离市场和荣誉很远的地方。他所向往的事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以及无拘无束的创造,他所渴望的不是高楼深院,而是高山,大海,森林等这些充满自然和自由气息的地方。他说:“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呼吸……”孤独!在精神的流浪中定会有的,在尼采那漂泊的人生中定会有的,而它是否就真的被强力意志与超人思想所战胜了呢?沉醉,醉意向着灵魂的更深处蔓延,扩散,我的四肢麻木了,然后是大脑及里面所装载的一切……

  听惯了世界的批评,也感受过人们的同情。太多的文字与太多的情感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大铁球压覆在大师及所有与之相关的思考上。对于一个曾给世界和人类历史带来如此轰动的哲人,我是否要因涉足太浅和不精于思怯而停止自我的表达?那就不妨掺杂些大师的语气—我有这份表达的勇气。有人曾说,读尼采,至少要读三本书:他的自传《看哪这人!》,他的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他的笔记《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更被称为尼采最具代表性的顶峰之作,声音响彻千古,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山顶雄风最真实的书—整个现象及人类都属它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书,从最丰富的真理中产生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满载宝藏。作为主角的查氏对众人所说的也正是尼采所说的。查氏有着奇特的性格,他向众人宣说自己的道理时豪迈慑人:我是激流边的缆杆,抓住我吧,能抓住我的人!但我并不是你们的拐杖。他时而滔滔不绝势如洪流,时而跌入沉思呆若木鸡。正如原文所描述的:查拉图斯特拉兀立如醉人,眼神朦胧,语焉不详,足膝摇摆。查拉图斯特拉的思想犹如群飞的鸽子—跃着轻快的舞步,不时漫游于道德与宗教的禁地之上。他的精神犹如酣笑的雄狮,内涵着无比的威严。他颠覆着传统的浪漫,纵身变成了一头浪漫派的狮子,演绎着那出灵魂的流浪戏剧。查氏在众人空旷的精神废墟上独舞……

  于大众面前,查氏大肆宣称“上帝已死”,想让愚昧的大众睁开双眼摆脱基督教对精神的禁锢,树立新的人生目标,成为超人。他如是说:如果有神,我怎能甘于不是神呢?因此没有神。他还向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的道德发起了挑战,同时他嘲笑同情与怜悯,认为正是基督教造成了弱者的道德。他如是说:道德在于他们便是使人谦卑与驯服,以此,他们以狼化为犬,人便成为最好的家禽了。同情造成了一切自由心灵的沉闷空气。拯救不幸的人不应是你的同情,而是你的勇往。在山间多阳光的地方,我嘲笑一切怜悯,而且歌唱着。

  尼采一锋利的文笔向那些颓废的文化价值挑战,而后在废墟中重新树立起一套新的价值观—以坚强的道德道德代替弱者的道德,以创造的超人代替虚无的上帝。查氏的意义便在于阐扬生命的意义而重建其尊严,恢复健全的自我而发挥其能,在创造中显示人类高尚的价值。但对于查氏来说,使自己的思想之舟抵达众人灵魂的彼岸是困难的。预言者,国王,水蛭专家,巫师,最后的教皇,自愿的乞丐这样一群所谓的高等人在尼采的笔下均是脱离人本身的,对人类所受到的真正的痛苦茫然无知,只是在哪里制造些无关痛痒的闲是非,他们没有独立的思想。尽管这样,翌日清晨,查氏从他的卧榻上跳起,束紧了腰带,走出他的洞窖,强健且焕发,如旭日出自于黑暗的群山中。如此超凡脱俗,如此慷慨激昂,也许正是这“出入红尘等闲度,沉落挫败澹人心”之特立独行的品格酿造了那杯浓烈的孤独,成就了那份产生于迷醉的狂傲与不羁。

  查氏站在高山之巅,冰雪临近了,孤独是可怕的,当孤独感狂风骤雨般袭来时,他与周遭事物展开了拔河般的抗争。在《尼采的最后一个梦》中可以找到尼采本人对这种心灵的记述与思考—人生总是林林总总,皆非吾之所欲,这就是我的梦想。我是值夜的更夫,看魂的守墓人,独自一人,值守在死寂但充满死魂灵的山岗上。我守护者魂灵的棺椁。沉沉的棺盖下洋溢着凯旋的气氛:一个个已经超越了生命的魂灵正透过水晶的棺盖凝视着我。有批评家曾指出如果谁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的灵魂投入到强有力的,排他性的和摧毁一切的狂热中去,那么到头来他所得到的只有废墟和碎片。而尼采的一声始终处于无休止的自我崇拜和自我催残之中。然而,更多的摧残与剥蚀只是让后人看到他更深一层的坦然与狂放罢了。空谷中似乎飘扬着一个声音—嘲笑吧,连同那死寂的孤独一起嘲笑!

  查氏无刻不表现出超人的强力意志,如此坚强的性格又何惧毁灭呢?又怎会在意孤独?或者,这种强力是诞生于孤独之后的,是为了压制孤独而生的。尼采在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上找出颓废的迹象,于是放一阵意志的狂风,毫不妥协的摆落一切已被腐蚀的东西,扫除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迷雾,打破那些形同虚设的偶像,教条,禁忌,为思想留出一个澄明的境地。因此,这份孤独不是弱者的商标,它被涂抹上了强力意志的色彩,它只属于生命与精神的强者。沉醉啊,更加彻底的沉醉……

  酒神再次出现了,他带来了一幅尼采肖像。我打起精神仔细看去……在他身上似乎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理想性,一种深切而动人的人性,散发着一种崇高的生命品格。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以查氏的践行完成了精神的三次转变,即从精神变为骆驼,再有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孩。人类首先要拥有骆驼般的“坚忍负重”精神,承担一切艰难才不会被旧价值所压毁而成长自己,查氏以全知全能者的高度俯瞰尘世,避修于山洞中,正是承负了艰难。养成猛狮般的精神,把一切传统思想包袱抛入历史的废墟中,于是有了查氏的下山布道,不言而喻他做出了抉择,他大胆的走下山去,将自己的道理宣布于众。而最后在猛狮的残骸里,一个绽开无邪微笑的婴儿,正在旭日前展现一片新绿的田野。查氏不满足于摧毁那落寞的文明,而更要去建立新生,从毁灭到新生,尼采用精神的三次转变阐释了人生的意义与目标的大命题。于此,在敬佩他超人精神与人性的同时,也感到了他作为承担者的苦涩,犹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推动着巨石到达那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峰顶,每次的前进只不过是换来了更大的负重,而他偏偏就是这样一场无尽之战的主角。

  哭泣吧!哪怕超人自身不会哭泣。流泪吧!哪怕不是为拥有强力的超人而流泪。就像作为一个有着正常情感的读者会对某个悲剧性人物产生同情而流泪一样,让我们为查氏干掉这杯痛苦与孤独的酒水,哪怕超人用其意志否定这番痛苦与孤独。

  这酒已遍及全身所有的经络,它在血管中翻腾,激活了那些等待舞蹈的细胞。仿佛酒兴大作,于迷醉中我忘却了那位苦行僧查氏,略去了众人对他的看法与评论,我的目光也从尼采的著作上移走了……我不再去思考他的哲学,因为他的论述与著作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哲学体系,任何这方面的思考只会将人引向沉醉的深渊。我忘却了他的超人,忘却了他的强力意志。顿时,我的耳际回荡起瓦格拉强劲雄伟的歌剧,贝多芬在黑白键上敲下的生命强音;眼前出现了端庄典雅的古希腊雕塑,也有荷兰画家梵高用奔放的激情与狂躁绘就得《星空》《向日葵》……我的精神依旧在流浪着,随着酒神一路流浪。我的灵魂依旧在漂泊,跟着酒神一起漂泊……原来,酒神亦是尼采,而尼采不再是查氏,也不再是超人,因为他变得更超越了,他是一个艺术的圣灵,他有着众多艺术家共有的特质—从悲剧中搜寻出伟大的力量。他们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人,都有着自己对人类,对生活,对事业的伟大思考,并为之倾注了无限的奋斗与激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均遭尘世的隔阻。因而,从个体的艺术性来看,尼采同这些人物一样也是有孤独的感受的,也曾痛苦过,哪怕他试图以不同寻常的意志与精神去覆盖,去遮蔽。如同他说自己的文字是用血肉做成的因而才有了激昂的生命力,那么也辩证的肯定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而也会孤独,会伤感,甚至会流泪。不知尼采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为命运而落泪,影片《当尼采哭泣》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哲人内心情感世界的猜测,也勾起了我心中那略显幼稚的猎奇心。被超人与强力所控制的个人情感终究是会迸发的,在长久的压制与看守中它那紧绷的魂灵早已预示了破裂的一天。而那样一股冲破精神堤坝的热泪又何尝不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强的力量,一种来自原始人性的力量!

  梦醒时分,酒香依旧,可嘴边流淌的已不是酒,是泪!超人哭泣了,泪,解放了!它们高歌着自由的篇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三】

  近日整理图书,于积灰颇多的纸箱内偶得此书。

  略略一翻,此书我零八年十月购得,至一零年十月阅读完毕。时间长达两年,这两年时间可算是我过往生涯中痛苦而又丰富的两年。尽管此书的主要内容,我已基本忘却,但翻看此书,我以往所作批注感悟等皆历历在目。

  我一向有阅读后在阅读所停之处,写下阅读时间地点的习惯。一来代替书签,二来记载个人历史。后渐渐养成习惯,已忘却初衷。而今却意想不到的让我整理出一段段的回忆。两年间我断断续续的携带此书阅读,行迹跨越数个省份,我曾在家中、长江的客轮上、潭柘寺旁的竹林中、同学聚会的咖啡馆中、童年居住的校园中、中原某县招待所中、实习时工作的地下室中、玉渊潭公园中、归途的航班中,当然最多的还是,在那个我曾经无比鄙夷痛恨的母校中阅读过此书。

  我并不喜欢尼采,甚至在阅读此书是也是如此。我觉得他乃是一个内心极度自卑、因而装出极度自负之态以自欺欺人的可怜之人。此书的翻译也差强人意,很多篇幅需自己重新润色后方可理解。阅读此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宣泄,跟随尼采一路无尽的狂妄下去。我的批注开始是强烈的共鸣与亢奋,渐渐对尼采自负又虚弱的内心抱以哂笑和不屑,最终三缄其口,只是默默的读完一篇又一篇,再无言语。

  两年并不漫长,但对于中二病患者来说是无法轻易度过的时光。我从发病,到发现自己发病,再到承认自己发病,再到开始治疗,再到初愈的历程,都有意无意的记录在其中。

  而今据我初读此书,刚好过去了五年,在后面的三年里,我只做了一件事——离开了那个我进门第一秒就想离开、甚至一直不想承认的母校。像此书结尾处面对日出阳光的查拉图斯特拉一样,开始了我全新的历程。

  我治愈了,尼采却永远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之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四】

  “在一切书写中,我只爱一个人用自己的血写下的东西。用血书写:你将体验到血是精神。理解陌生的血也许不太容易:我恨懒散的读书人。了解读者的人不为读者做更多的事情。读者再过一个世纪——而精神本身却将腐烂发臭。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读书,长此下去不仅败坏了书写,而且损害了思想。用血和格言书写的人是不要被人阅读,而要被人背诵的。——尼采”

  哲思的文字,出现在脑海里的往往是种种快速闪过的意向,有点残酷,因为它是不定格的镜头。但渐渐的会喜欢这样一种向内探索的过程,携带一些隐约的肯定之感,在黑暗中反反复复,在探索中有光照耀。无限繁盛隐伏其中。聊聊数页,往往弄得眼花缭乱,头昏脑胀,而那些文字里血性的精灵,它们却安然自在的把诡异的笑脸抛给你。不错,他们有自己的端然,有自己的寂静,他们是一个岛屿,或是数个,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断绝了途径,自有天地。

  你们的散文里更有一种不能回避的真实感受,像穿珠子一样,宿命的把自己摆在读者面前。诸多感情或者思省的撞击,拼接起一个人内心里的自生自灭,大家无从回避,这是瑰丽危险的诱惑,也是残酷的。不像小说,可以退后观望,秉持一种疏离的美感,几近一个幻想,随时间洗刷,物我两忘,截然无关。

  你们明亮的光线,曾带来华美盛大的撞击,却大都无法言喻,不可逆转回放,不可拍摄,你迷恋它们吗?只能再次翻开那些智慧之书,虔诚的期盼那些烟花眨现,不要抱必可得之心态在这探寻的路上,那会令你和他都失去神性。记住,祈求就对了。虔诚,祈求。

  偶尔真会贪婪的描摹揣测那些文字的质感。在一个瞬间感觉它们像麦淇酪。抑或在一个恬适下午,看着塞尚的《艾克斯风景》,会觉得这幅画像它们。唉,这些怪论,大都亦不知去向。

  “一个高贵者甚至挡好人的道:即使好人们也会把他称作一个好人,他们也是要以此来把他弄到一边去。高贵者要创造新的事物和一种新的美德。好人要古老的东西,要求古老的东西始终得到保留。高贵者变成好人,并不是高贵者的危险,危险的是它们变成了一个狂妄者,一个讥讽者,一个毁灭者。啊,我了解丧失了其最好希望的高贵者。而这时,它们诽谤一切崇高的希望。这时他们无耻地生活在短暂地欢乐中,过一天算一天。”

  “我们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活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爱中总有某种疯狂。但是疯狂中始终还有某些理性。而在我这个爱好生命地人看来,蝴蝶,肥皂泡以及人类中地类似物似乎最懂得幸福。看到这些轻飘,愚蠢,纤小,动人的小精灵翩翩飞翔——这诱使查拉图斯特拉流下了眼泪,又唱起歌来。”

  “我应该只相信一个懂得跳舞的神。”

  尼采所说的创造的写会是美德吧,所以我写了今天这些文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五】

  参加了三次基督教茶经,受同事邀请而去,完全是对一种文化的兴趣,无关信仰。皈依宗教需要一种缘分,遇见基督耶稣对我来说却不是一个有缘的时间。在此之前,我刚刚看完尼采,那个大声喊出“上帝死了”的尼采。但是作为一种持续了千百年,影响了亿万人的文化,基督教对我来说,仍是一种魅力的存在。

  人生是有悲剧性的,人世则是充满了重重苦难,人在因为面对这个浩荡纷繁的世界时,显得难以适从,所以要去寻找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以获取一种形而上学的安慰,耶稣、佛陀都是由此而来。如何面对人生的悲剧性呢?基督教否定了人生,创造了一个天堂,是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真实世界,是本体。释迦牟尼佛步出东南西北门,见到了人的生老病死,于是,他也创造了一个世界,叫不灭,是超脱于人世轮回的世界,也是本体,一般人难以到达这个境界,只好退而求其次,修来世。人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强大,也就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悲剧性,只好去追求这被赋予的虚假的意义。

  即使是悲剧的人生,也应该欢笑地度过,欢笑是一种生命的张力,是一种豪放的态度,是向命运宣战的号角。但是,基督教告诉我们人的原罪,剥夺了我们的欢笑,我们的人生要活在忏悔中,要洗清自己的罪孽,而只有“信而受洗的人才可得救”。而佛教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是因为充满各种欲望,彻底否定了人的本能和感官,也剥夺了我们的欢笑。无论哪个宗教,人都会诵经祈祷,在这样的仪式中,人自愿地献出自己的命运,任由神的摆布,完全接受神的指引。这样的人生是一种被僭越的人生,没有健全的生命,这样的神缺乏对人的热爱和关怀。即使个别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喜剧性的,我们没有抛弃现世的理由。

  人生更是要有丰富性的,皈依宗教却会让人生失去这种丰富性。我可以学习圣经,也可以学习佛教经典,更可以站在宗教之外,超脱地看待这些宗教。但宗教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专一于一种文化,而缺失了其它的文化,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也许无所谓皈依,周国平说过“我不信人生只应该有一次爱情,也不信人生应该有许多次爱情,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这也正适用于宗教。

  人生是有矛盾性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变,人世的价值随时需要重估。然而,宗教容不下怀疑,他要求你时时忠诚于主,否则你最后也进不了天堂,否则你最后也成不了佛陀。人是深邃的、发展的,但宗教却用一个最高的价值,盖棺定论了所有的人生,消磨了意志、消沉了士气,扼杀着人的创造力。科学同样也是建立在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之上,有人说“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但科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允许人类不断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科学的世界里,有力与美,有阳光与生命。

  曾有人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人生在世何尝没有信仰,只是我信仰的是一些普世的、抽象的价值,这些价值经得起重估和挑战,可以发展而升华,而非具体的死板的某神;我信仰生命的快乐,否定原罪;我信仰现实的世界,否定虚假的本体;我信仰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出自己个性的人生,不需要把自己交给某神,接受神的指引,成为没有主见的庸者;我信仰人类有最卓越的意志,能够不断地向外彰显生命的张力,向内修行辽阔的人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六】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地狱的路,通常由善意铺就。如果我没有经过思辨形成自己的三观,满脑子只有政治正确,与人为善,听从过来人的指导或建议(这些建议往往带有强迫性和“不听从就是不聪明不识好歹”的嘴脸),爱我的人让我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我想自行安排生活,哪怕后果惨烈我也愿自己承担。对,我愿晚景凄凉而不要儿孙满堂,因这儿孙满堂是你们给我规划的人生。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是可以也是应该被超越的,人需要超越的归根结底是他自己。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三观,自己的常识,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谦逊,自己对自己的反省和批判。

  前半部分看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可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沾沾自喜;赠予是荣幸,接受赠予反是对赠予者的极x情。

  后半部分对宗教和欧洲反讽更多,看的不是很明白。

  查拉图斯特拉很情绪化,和信徒或世人交谈时,经常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对其前后态度判若两人,每次读到他大喜大悲的时候会有些抓狂,就想问尼采:你是几个意思啊?现在你是在阐述还是反讽啊喂????

  我因为赶时间看这边书时有些囫囵吞枣,有些地方不求甚解,可能后面会重读一遍。

  这书可能适合一切想精神独立但又没有什么“精神内涵”的同仁,柴静的《看见》里有前辈批评新人:你们总说限制你们的思想自由,可是你们有思想吗请问?(大意)。

  我们总要有些自己的想法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七】

  现代西方哲学中,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从尼采到萨特,现代哲学在按着“虚无-自由-信仰”的框架下摸索前进,一直寻求各种解释现代人生存困境和重建信仰的哲学道路。否定上帝,寻找上帝,复活上帝,现代哲学曲折地发展着。在众多现代哲学家中,否定客观上帝存在的第一人就是尼采,其主要的哲学思想都浓缩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当中,这本书用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长吟诗句,在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我无法释读德语,但是流畅的译文也让我感受到了当中优美的语言和睿智的哲理。在本书中,我节选几个最为有感悟的几段话来阐明我对尼采哲学的理解。

  “真的,人类将其一切善恶赋予了自身。真的,善恶并非顺手拈来的,亦非寻而后得的,更非自天而降。人首先把价值赋予事物,才得以自持——人首先创造了万物的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由此,人才自称为“人”,即评估者。”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价值并不先于人而存在,道德也是。是人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也包括人类自身的价值。这里对比起后来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说法有着先驱的作用,不过在尼采眼中,更加针对于反抗上帝的束缚,而萨特更着重于个人。尼采把人类的尊严提到一个以往所没有的高度,世界的价值都由人来划定,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削减了神性。这里明显地把人的地位独立出来,不同于其他所有的不能思考的生物,但是我对这个假设存有疑点,在挣脱上帝的束缚之后,会不会又戴上另一个特殊的光环:人是特殊的,从动物中脱离,成为哲学中的人。我提出这个疑问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人类将人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继而成为哲学中的“人”,这是真的如此,还是这是虚荣的外衣?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示,很多动物也具有自我意识、思考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这大大的模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人的哲学也为之动摇。

  “的确,一旦他向自己发号施令:他就还得为这命令付出代价。他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法律的法官,复仇者和牺牲品。”

  这一段话也令我想起萨特的“绝对自由,绝对责任”。综合尼采和萨特的观点,可以理解到,由于人的价值是自己创造,自己评估的,人便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且是绝对的自由。人一拥有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便会进入虚无,但这句话里面有没提到,关注点是在于人精神上有了绝对自由之后,便有了绝对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担责任,自己必须成为自己行为的负责人。我认为是极端的纯粹的个人主义:每个人在精神上是绝对独立,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责任也是绝对集中在自己身上。一方面,他赐予了生命自由,也给予了生命一把枷锁——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再有宽恕的期望,因为再也没有了什么理由可以推卸责任,这使人进入一种更自律更独立的生存状态。责任与自由,成为两个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概念,从头到尾贯穿于尼采的哲学中。

  "我们把地球从太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再怎么办呢?地球运动到哪里去呢?我们运动到哪里去呢?离开所有的太阳吗?我们会一直坠落下去吗?向后、向前、向旁侧、全方位地坠落吗?"

  在尼采的这段话中,尼采一直在发问,我认为,这是他进入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之后的对困惑的发问,并且是对于自身恐惧的一种发问。首先,尼采率先摒弃了原有的哲学体系,来重新发现了他自己的世界,从以往可以置身事外的哲学体系变成一种直接关乎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哲学。这段话表面上在说着传统的哲学问题——宇宙,但是也很明显地,在使用着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疑问。将人比之于地球,将上帝比之于太阳,地球摆脱了太阳也就是人类也不受上帝的束缚了,那就真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了,如果将尼采诗意的发问拙劣地转化一下,可能就会变成: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存在?我们还要找下一个上帝下一个真理吗?我们会一直生活在思想的真空中无法自拔吗?这是我对尼采发问的理解,或者并不全面,但应该是从某一角度的一些解读。循着克尔凯郭尔的脚步,尼采也走上了摒弃上帝之路,不过走得更彻底,他把上帝杀了,存在的价值不在掌握在子虚乌有或者说无法完全证明的上帝的手中,而是把过往远离人内心的哲学重新靠近人的心灵,不再被上帝所操纵所迷惑。这里也就存在着迫切的问题,离开了上帝的庇佑,人就像离开了温暖的被窝,要独自寻找生命的价值,要不就只能在虚无里游荡,更为具体的可能就是道德上的沉沦。当然,尼采也是在失去庇护后寻找新的价值,从上帝手里挣脱出来的尼采,不再把希望寄托到以往的超验的价值中,他要寻求一种更为现世的、现实的价值。苏格拉底在着手一件事的时候,总要聆听内心深处给他以训示的声音,而尼采的思考方式和苏格拉底是不谋而合的,至少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尼采将这种价值的实现寄托了在“超人”的身上,他自称超人,却也声称不是想别人叫他做“圣者”,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人只有依靠自己强大的内心去超越虚无,超越着失去上帝的真空,要把自己的价值拉回自己的内心,尽管这个过程要承受着自由的带来的虚无,像面对大海的迷雾,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简单的人。“超人”就是一个要思考一切关于自己事情的人,一个可以完全独立自由思考的人,这种独立自由是指突破所有的思想中的既有的条条框框而只按照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超人”才会超越自己自身的虚无,每个人才会成为独立的真实的存在,有着真正的灵魂和思想。而我在想,尼采艰难地从超验的上帝中解脱出来,极力追求着可经验的价值体现,比如做超人,我们可以体验自己的内心,甚至可以考证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对于解释人自身为什么可以成为超人或者说为什么那么相信人本身的力量可以超越虚无的时候,很难能提出经验性的观点(或者说我还不能理解)。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八】

  距离读完此书已经几个月了,我需要把我的理解尽可能地用文字表现出来。要是再这样一拖再拖,恐怕永远也没有一个完成的日子。只怕我学到的东西在脑子的印象越来越淡了。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接触的其它人对尼采的“解读”并不多,我对尼采的认识基本是建立在《查拉》和《瞧,这个人》(尼采自传)这两本书的基础之上的,而《查拉》又是尼采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因此我想通过此篇文章尽力表现的是我纯粹的,未受影响的个人认识。

  毫无疑问的是,尽管《查拉》对我的启发很大,但其中我真正认同的部分却也不多——这不多的部分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对他的学说否定性接受,这也是尼采的宏愿罢:“等你们全都不认我,我才愿意再回到你们身边来。”此外,书中当然也有很多我没有读懂的部分。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此文很多部分表现得相当混乱。

  尼采的确是一个争议人物。首先,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狂热份子,一个内心脆弱,充满恐惧的破坏者(罗素的观点),而在尼采眼里的自己却是一个愉快而友善的,一个令人振奋的先声者,尽管最后他在病痛和寂寞中精神失常。其次,尼采并不是传统的学院派哲学家,他的言论确实有厚实的哲学基础,但对其哲学本身却不倾向于给出形而上学的证明,以至于他的如椽巨笔常常在的伦理学和哲学界限上徘徊。最后,希特勒是尼采的崇拜者,自认受他的影响很大,据说二战时期德国士兵人手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我看来,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也不论尼采本身如何,尼采的书给我思想的启迪都是巨大的——对我的哲学和伦理学观都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没有增加我的疑惑,扰乱我的世界观,而是解决了我很多长期以来的困惑。正如尼采在自传中引用查拉的那一段话:

  “无花果从树上掉落下来,它们新鲜而美味:他们掉落时,鲜红的外衣裂开了。对于成熟的无花果来说,我是北风。

  “因此,我的朋友们,这些学说的果子是为你们而落下的:现在请你们吮吸那芳香的果汁和品尝那甜美的果实吧!此时正是秋色盈盈,晴空万里的下午——”

  这正是此书给我的基调。一个清朗的,解惑的,愉悦的基调。

  对于希特勒的问题,我想到了某本书上的一句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并不是你去找书,而是书来找你。这句话是对的,书只会在你具备某些条件的时候才会在你身上发挥作用,和你产生共鸣。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的人产生的共鸣可能都在一定范围内,但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也从《查拉》中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我与希特勒是背道而驰的,也不会对他的种族主义和自私自利产生丝毫好感。

  一打碎旧的石板

  尼采的哲学的是在旧道德毁灭后的瓦砾上建造的,“重新评估一切道德”是他的第一步(尽管彻底的批判是在第二部中完成的,但仍是逻辑上的第一步),用他自己的比喻就是“打碎旧的石板”,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块旧的石板,一则看看它应不应当被打碎,二则看看尼采是怎样打碎的。

  打碎的第一个层面是现世的道德,也就是尼采生活的时代所备认同的道德。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尼采对神学的驳斥,断言“上帝死了”,否定“背后世界”。这个观点在我们当代人眼里还是很好理解的。尼采认为神灵只是人类的幻想,是人创造的。是人们在恐惧中逃避不幸的手段,是“一条近路和血的饮料”,是人类麻痹自己的“罂粟花似的道德”,毫无疑问是与真理相背的,是不自由的。

  除了否定神以外,尼采还对被认为是美德的“怜悯”做了驳斥。该词常被翻译作“同情”,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同情”不仅包含着“怜悯”这一个意思,在字面上还有“共情”意味在里面。事实上尼采驳斥的只是“怜悯”,因为“看到受苦者受苦,我就为他的知耻而感到羞愧,我就残酷地伤害了他的高傲。”“我是一个赠予者:我愿以朋友的身份赠予。”可以看出尼采驳斥怜悯,并没有驳斥共情,而是认为怜悯是把对方当作弱者的一种行为,真正的“共情”是应该把对方当成强者,锻炼他们。所以从这两个论据来看,恰恰相反,尼采是一个相当“共情”的人。这一点世人对他的误会很深。

  对现世道德的批判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我们来谈谈打碎石板的第二个层面,对“道德”本身的否定。对神的崇拜是旧时代,而不是现代公认的道德,已经被尼采否定了。那么现代,乃至未来的道德,是否就是对的呢?尼采通过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道德的批驳(例如对神的崇拜,怜悯心等),逐层深入到道德形成的过程,尖锐地指出所谓“道德”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

  尼采认为,从古至今“我们总同意别人给我们的意见”。这句话是正确的。例如我国古代人深信不疑“三从四德”“皇权天授”,让最睿智的学者也从精神和肉体上屈服的那些所谓的“道德”,在今天看来无意识可笑的。但是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种种“道德”,难道就是正确的吗?

  在《查拉》第二部《有道德的人》里,尼采深刻地指出了这样几种人:

  “唉,“道德”这个字眼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多么令人感到恶心啊!当他们说:我主持正义,听起来总像在说:“我出了口气”(注:此处是德语语言游戏)。

  ……

  他们的双膝总是对道德跪拜,他们的双手总是供着赞美道德,可是他们的心对道德却一无所知。又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以为只要口称“道德是必要的”就是道德;可是他们实际上只是相信警(和谐)察是必要的。……就这样,差不多所有人都自认在道德方面有他的份儿,至少人人都想自居为辨别“善”与“恶”的行家。”

  尼采的观点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是少数人(强者)为自己的利益(广义)所创造的,多数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出气,以“善”自居,为利益,被逼迫等)或被洗脑后所遵守,并以此给别人洗脑和强制别人遵守的一种规范。

  至此,刻满“道德”的石板算是被彻底打碎了。这也是尼采学说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部分,在下面的笔记中还会谈到。

  二“超人”之路

  否定旧言论并不是最伟大的事情,无论被否定的言论之前是多么的凿凿。尼采自己也说过,自由不是反抗(别人),而是服从(自己),反抗是奴隶的自由。那么怎样才算“服从”自己呢?尼采提出了成为“超人”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查拉》中,这是被首先提出的一个命题:

  “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于是种种问题由之产生,什么是超人?为什么要成为超人?……然而如上所述尼采并不是学院派哲学家,并不倾向于用柏拉图开创的那套证明解决问题。在《查拉》中,尼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参杂着证明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在我看来,超越自己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尼采定义的“超人”本身就太过于模糊,本来就是个讲不清楚的东西,以至于在发现“永恒轮回”的时候查拉图斯特拉也产生了动摇。所以“超人”学说除了“超越自己”这个直接的解释外,其余对我启发不大。但尼采对超人之路的哲学基础,和后续的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

  提出超人这一人生目标后,尼采把它解释为“大地”的意思,进而引出肉体是灵魂的本质这一作者的认识论观点,肉体本位论:

  “称之为精神的你的小的理性也是你的肉体的工具,你的大的理性的小工具和玩具。”

  “我全是肉体,其它什么也不是,灵魂不过是指肉体方面的某物而言罢了。”

  (《查拉》第一部《轻视肉体者》)。

  我认为对于认识论而言缺乏证明是可怕的,至少在《查拉》中尼采在恰恰是在缺乏证明的前提下提出了这一观点,且在我看来一部分动机是出于对宗教驳斥的延伸。这也是尼采在哲学界历史地位不高的原因。说句题外话,无论怀疑论者,感性论者说得多么动听,我永远对理性的“证明”这一过程抱有信心,正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所言:

  “假如有人相信过某些断不定的论证,他不怪自己头脑不清,却心烦了,把错误都撂在论证上,一辈子就厌恨论证、唾弃论证了。说不定真有那么一套正确的论证,而且是可以学到的,可是这个厌恶论证的人就永远求不到真理,没法儿知道事物的本质了。斐多啊,这不是可悲的吗?”(柏拉图《斐多篇》)。

  ——这也许是对现代人来说《斐多篇》中最重要的一段话了

  对于尼采的这个论点我深表怀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与《查拉》相差太远了,就此省略。

  接着尼采提出肉体是超人之桥,在这一点上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只能说大致是这样罢:“肉体”是人的阶段的形式,超人,即是超越“人”这一阶段,因此把肉体看作桥梁。

  有了伦理学和认识论基础,尼采逐步解释什么是“超人”。

  其中最重要的论述说,“超人”是一个创造者。

  首先,“一切有生命者都是服从者”。低等的生命服从高等生命创造的道德,最高等生命服从自己创造的道德,“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超人自然是力量最强大的一类人,因为获得“强力意志”是一切生命成长的必然需要,因此他们必然创造自己的道德,并且逼迫别人服从。

  接着,尼采的善恶论又一次袭来:

  “说什么永恒不变的善恶——这是不存在的!

  ……

  在善与恶方面必须做一个创造者的人:确实,他首先必须做个破坏者,打破各种价值。

  因此,最高的恶属于最高的善:而这最高的善乃是创造性的。”

  (《查拉》第二部《超越自己》)。

  在我看来,尼采的“创造者”理论基本没有问题。仅有的漏洞在于,他的确否定了绝大多数善恶(道德),但是因为这些虚假的道德数量较大,就得出一切道德都不存在的结论,否定一切善恶,这个推理过程是不妥当的。一切变化的,虚假的道德中,也许就幸存下来那么一套永恒不变的“真道德”呢?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希特勒也是一个道德的创造者,但就算他征服了世界,他的道德在我看来依然是错误的。但是这样的“真道德”必须是明确的,理性的,而且不可否认,“真道德”目前依然混在一堆伪善里的稀缺品。对此我不加赘述了。

  而对于上面提到的尼采的弱肉强食的等级论,我没有什么意见。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弱者根本不可能成为创造者,不是服从你的道德就是服从他的道德。而且强者对弱者的压榨可能是暂时的,尼采也许真的希望最后理想的世界中人人成为“超人”的,论据有很多,比如上文我提到的尼采是一个“共情者”。退一步说,不论尼采是怎么想的,当我吸收尼采的创造者理论时,并没有把“弱肉强食”看作目的,而看作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或过程。

  尼采还对超人其它方面做了种种描摹,但过于琐碎,就不加叙述了。

  三永恒轮回

  肉体本位、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是尼采比较重要的几个哲学基础。前两者实在乏善可陈,只能说是假说罢了。但同样是假说的“永恒轮回”(或译作永远回归)在《查拉》中却有一种诗化的激动人心。尽管这个假说缺乏科学依据,且并没有被学术界重视(尽管尼采非常重视),但却在《查拉》中极戏剧性地被表现了出来。

  在第二部末尾查拉图斯特拉心中的一个想法逐渐成熟,在第二部最后一章《最寂静的时刻》和“无声的声音”的对话中,他悟出了“你必须再回到你的孤独中去:因为你应当成熟得更丰美一些。”于是“当夜他就独自离去,丢下他的朋友。”在第三部的《康复者》中,查拉图斯特拉把阐释了心中“永恒轮回”的观念。

  永恒轮回,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该循环以每一个灵魂为核心,依据可能是:宇宙间的能量是不灭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必定能重复出现。因为:

  “对于每一个灵魂,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对于每一个灵魂,另外的灵魂就是一个背后世界。”

  以下是尼采对永恒轮回的叙述:

  “一切走开了,一切又回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一切死去,一切又开花,存在之年永不停息。

  “一切破了,一切又被重新接合起来;存在之同样的房子永远被再建。大家分手了,大家又重新相会:存在的圆环永远忠实于自己。’

  “存在开始于每一个瞬间;彼处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到处都有中心。永远之路是曲折的。”

  这样永恒轮回是一种宿命论,一切都变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超人”之路又从何谈起呢?查拉图斯特拉陷入了自己的悖论之中,他开始对“生命”提出了质疑。然而经过与女性化“生命”的一系列对话,他认识到永恒轮回正是自己强力意志的要求,因为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中绝对快乐的认同,要求生命周而复始的地重复,永远不灭地轮回。伴随着夜半钟声的敲响,在唱出了永远回归之歌后,查拉图斯特拉以七段对生命的表白完成了对第三部分的收尾。

  永恒轮回并不是尼采学说中最有启发的学说,它只是一个泛论的假说,但是在本书中却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思路。就艺术价值而言是极高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这样从三个层次来叙述,其间又互有穿插,通过否定现有的善恶观,又提出超人为人类的目标,最后通过对永恒轮回对超人学说进行升华。并侧面表现了作者肯定生命的正面的价值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范本参考》由:蚂蚁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duwu/fanwen/2632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